不想搭理人,“變得冷漠”,只有這1個原因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觸?

不想跟人打交道,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只想躲在你自己的“舒適區”裡面,不被外界打擾。

對方:

“今天天氣真好,空氣讓人沉醉,我們出去逛逛吧?”

你:“不想去,沒興趣”。

對方:“今天我們吃什麼?”

你:“隨便”

對方:“跟你分享一件很奇葩的事情”

你:“不想聽,沒時間”

尷尬的氣氛,越來越濃郁。

對方開始沉默,你依舊保持冷漠。

這就是成年人的“間歇性冷漠”。

過了“間歇性冷漠”的階段,你才後悔,有些內疚。

其實你也不想“忽然變得冷漠”,只是這種情緒,很難控制。

什麼是“間歇性冷漠”?

對別人的事情過度共情之後,內心產生深深的疲憊感,無力感;

有些麻木,有些抑鬱,有些疲憊。

-01

間歇性冷漠的具體表現

第一: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這是一種無力感。

不想工作,不想社交,不想吃東西;

到這個階段,你甚至產生了“無慾無求”的神性錯覺。

你愛的人在你面前,你也毫無波瀾;

工作1個小時就給你100塊,你也懶得去做。

此刻,你只想做一個“廢柴”,什麼也不做,就躺着。

第二:抗拒社交

拒絕他人侵入你的生活,不想回消息;

面對別人叨叨叨說個沒完的樣子,你忍不住爆發情緒;

不想跟別人打交道,最好誰也別來打擾你。

安靜獨處,逃避一切複雜的東西。

第三:想要簡單的,沉默的關係

討厭別人在身邊“嘰嘰喳喳”跟鳥兒一樣說個沒完;

討厭複雜的,戴着面具的關係;

討厭陰陽怪氣,討厭一切的複雜。

就像“愛無能”,就是某種“感官失能”;

無法與周圍的人或事,建立連接。

-02

“間歇性冷漠”的形成原因

第一:過度共情之後的疲勞

做心理諮詢的幾年時間,我越來越感到疲憊;

這種疲憊,焦慮,是與人過度共情之後的創傷。

有時候,你要站在上帝視角去觀察一切;

有時候,你卻要將自己代入其中,分析諮詢者的心意,情緒和訴求。

每完成一次複雜的,棘手的諮詢,我就不想跟任何人聊天。

躲在舒適區,拒絕一切聲音。

人的情緒是有限度的。

當你裝載負面情緒的容器滿了,就會變得冷漠。

第二:冷漠,是一種拒絕和自我保護

在一些關係裡,冷漠是拒絕的意思。

對方跟你表白,但你不喜歡對方;

爲了照顧他的尊嚴和麪子,你只能用冷漠應對。

冷漠,也是自我保護。

保護對方,也保護自己。

煩躁時,你會忍不住發脾氣;

選擇冷漠,是不希望對方被你溢出來的負能量傷害。

煩躁時,也會傷害自己;

選擇冷漠,也是保護自我的方式。

-03

如何應對“間歇性冷漠”?

第一:給自己一個“過渡空間”

這是心理學上的概念。

可以理解爲:

當你的情緒,需求,身體出現某些問題時,就停下來,尋找一個過渡的載體,幫助你扛過去。

就像你爬山很累,就停下來休息,喝一些水,看看風景,然後再接着走。

在不開心的圈子待久了,就跳出去一段時間,去見見喜歡的人,吃喜歡的美食。

第二:建立邊界感

及時表達你的不滿,該拒絕時不要猶豫;

當對方讓你不開心,就學會表達你的感受;

不喜歡的人,就躲遠點;

欺負你的人,就懟回去;

不想說話時,就保持沉默。

這些沒什麼大不了的。

人這一生,也需要爲自己活着對不對?

第三:允許自己放縱一次

想去哪裡,買票就出發;

想去旅遊,開車就出發;

想吃什麼,下班就去吃;

想見某個人,不要猶豫。

你可以哭,可以大笑,可以翻臉,可以歇斯底里……

只要你想,這都是你的權利。

完全放鬆,纔是對自我最好的療愈;

允許摘下面具,也允許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