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體重!這數字纔可預估心梗、糖尿病風險

醫師表示,腹部肥胖,即內臟脂肪會增加三高風險,因而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發生率,因此現在認爲體重、BMI並非健康關鍵,而是腰圍數字。(示意圖/Shutterstock )

目前臺灣過重或肥胖者達30~40%,醫師表示,研究發現,腹部肥胖,即內臟脂肪會增加血脂、血糖、血壓等三高風險,因而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發生率,因此現在認爲體重、BMI(身體質量指數)並非健康關鍵,而是腹部肥胖程度,亦即腰圍更能預測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

高雄榮總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祝年豐在《名醫觀點》中表示,腹部肥胖會大幅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因爲脂肪若堆積於腹部、內臟,會成爲內臟脂肪,而內臟脂肪會分泌脂肪細胞激素,例如介白素-6、腫瘤壞死因子,會造成胰島素抗性、提高血壓,進而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的發生率。

他表示,代謝症候羣被已成爲最重要的健康危險訊號,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關鍵數據不再是體重、也非BMI,而是腰圍。」男性腰圍不要超過90公分,女性則不能超過80公分。

他並表示,研究指出,腹部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高出5~10倍,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高出2倍;腰圍每增加1公分,血壓會升高1~2毫米汞柱,血糖會上升2~6%。

至於如何預防腹部肥胖,祝年豐表示,可透過規律運動與飲食控制,前者包括多吃蔬果,少攝取高脂高碳水化合物;後者則爲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週運動時間至少15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