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確的臺灣─《阿罩霧風雲》

文/notaku我想拍的是,無關藍綠、國共,不帶有意識形態的臺灣歷史。──李崗《阿罩霧風雲》 觀看《阿罩霧風雲》 ,除了「誰是林家?」最大疑問或許就是「爲何是林家?」原來所謂的阿罩霧即是指現在的霧峰,但老實說,板橋林家花園我或許還有逛過,卻對於霧峰林家於記憶中卻出現了個大空缺。看了電影才知道,林家史幾乎能代表了臺灣近代史,清朝統治、多國聯軍戰爭到最後的日治時期,導演藉由鏡頭呈現了林家三代的故事,還原了一段我們在歷史課本上都沒有機會讀到的故事。但好奇怪啊,怎麼看完後卻不似「賽德克巴萊」那樣蕩氣迴腸,也不似梅爾吉伯遜的「英雄本色」那樣的史詩壯烈,總是把情緒勾了起來點,又冷了回去。「因爲我想表達的不是林家的觀點,也不想從傳統的二元對立角度爲林家做歷史評斷。我想拍的,是時代下的人物面臨大環境考驗時要怎麼決擇」,李崗導演解釋說。『抉擇』,林家三代共面臨過三個需要抉擇的關鍵點─臺灣土鄉對立、官府鬥爭到日中國籍的認同,每一步走來都實在艱難,但這樣的林家是英雄?還是土莽?只能說每一步都是時勢的操作,求生存而換得的不得已罷了。比起林家的故事,導演更想拍的是呈現一段歷史。「所以實在很難拍啊,照電影的拍法這麼長的故事不可能拍得完,又不想要照常見紀錄片的拍法,找學者講講就拍完了」,最後導演採用旁白與靜止的畫面,平直的交待這段故事。「我不認爲我有拍出『真相』,所謂的真相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見,就算你搜集了很多史料,但人都是會說謊的啊,所以你是永遠都不可能拍出『真相』的,我只敢說我儘量拍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故事,我想拍的是一個不被藍綠、國共等意識形態所主導的客觀歷史,一段連我們臺灣人自己都不熟悉的臺灣故事,所以我覺得『真誠比真相』更重要啊。」但畢竟還是要講述一個故事,使得這部電影介於電影與紀錄片之間,有些鏡頭的情緒十分濃縮與高漲,有些卻又很抽離,讓《阿罩霧風雲》成爲一部難以被定位影片,也留白了許多讓觀者自行去解讀的空間,這樣曖昧又定位不清的影片,不是跟『臺灣』很像嗎? 原來百年前林家人一直所面臨到的矛盾,百年後的我們還是一樣的曖昧。看完後我獲得了許多的感觸,尤其是觀影后李崗導演特地與我們面對面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對談,當我與李崗導演對談時,忍不住的有些哽咽,然後我才發現,比起林家的故事,導演的那份堅持與用心纔是讓人感受最震撼的來源,我猜想他應該是每一場都是這樣用心地與觀衆對談,不是爲了影片的宣傳,而是觀念的傳達,這樣的李崗,比起「導演」身分,更像是「傳道者」,我想這份感動,所有曾與李崗導演對談過的人都能夠深刻的感受過。李崗導演多次提到李安導演的話「身爲臺灣人卻拍不出臺灣自己的故事,那纔是最大的悲哀」導演,謝謝你的堅持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臺灣的導演能拍出更多屬於『臺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