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冰箱貼的新一輪爆火,帶來什麼啓示

近日,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成爲文創界“頂流”,累計銷量已超3萬個。該館已採取線上預約取號、限購政策,預約成功後方可到現場取貨。與此同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明孝端皇后鳳冠冰箱貼也備受青睞,成爲該館當之無愧的銷冠,即便冒着淅淅瀝瀝的秋雨,仍有人願意清晨六七點鐘排長隊,就爲了買到一個。

明孝端皇后鳳冠冰箱貼

文創產品似乎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爆款”出現,此番兩款冰箱貼的爆火來得有些突然,但細細想來,這種突然爆火又並不那麼出人意料。如果說文創周邊產品的發力代表的是一種文創經濟和傳統文化的突圍,那麼它所需要的創新和突破,顯然和文物一樣需要時間的沉澱。

正如文創設計人員介紹的,從生產週期來看,設計一件文創需要一週左右,尤其是當一些出土文物模糊不清時,設計者需要查詢各種資料才能儘可能地還原文物的原貌。換言之,其實文創產品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沉寂”,只是因爲,開發新產品是週期性的事。而不管是產品的生產者、設計者還是廣大消費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守,從未改變。所謂的文創熱潮,早已不再是一股暫時的熱潮,而成爲了細水長流的可持續性發展,這是公衆樂見的局面。

隨着時間的推移,當下越來越多的文創產品開始兼顧時尚性、藝術性和實用性。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使得產品既可以欣賞,又可以裝飾、佩戴,“文物”正以一種可愛的方式融入我們的日常。就像人們評價這次走紅的兩款冰箱貼“重工,有面兒”“直擊心靈的中式審美”,人們送上好評,不僅是因爲它們“好看”,也是因爲一個小小的文創產品生動展現了文物及其代表的傳統文化之美。這或許也給文博機構今後的文創設計提了個醒:文創產品的創新,要建立在瞭解消費者日常需求的基礎上。

眼下,新聞中提到的兩款冰箱貼供不應求,爲了搶到冰箱貼,很多人甚至凌晨四五點就開始在館外排隊。面對這種火爆場景,有一些專家和網友擔心,文創產品會成爲人們來博物館的唯一目的,弱化人們對於博物館、文物本身的關注。文創產品的設計團隊也坦言,現在網上更多的是介紹如何排隊才能買到冰箱貼,但介紹鳳冠文物知識的還不夠多。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和銷售顯然不是爲了單純的商業化盈利,而遊客專門來博物館買文創產品、打個卡,與瞭解文物、歷史、傳統文化並不矛盾。這種變化了的文化傳播形式與文化體驗方式,讓文物、博物館收穫了大量人氣,人們對文創產品感興趣,本質上有利於傳統文化的更好傳承。要相信,一個社會對於傳統文化的接納、理解、傳承,及其最終所形塑的社會文化氛圍,一定會在普通人對文物、文化的可觸、可感、可消費中實現昇華。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