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存廢陷爭議!博愛座設立曾是為了紀念這位已故總統

捷運博愛座換新裝,從水藍色變成粉紅色,更可發揮功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3/09/14 李光儀攝影)

通勤族在搭乘大衆運輸工具時,有先找到空位就會坐下,若看到老弱婦孺上車時,才起身讓座。如今,「讓座」已成爲通勤族普遍認知的文化,不讓座的人除了會遭受旁人的異樣眼光,少數乘客還會私自錄影併發布到網路平臺,讓網友們「評評理」。爲避免在博愛座上被公審,即便車廂擠滿了人,有些人也不願坐在博愛座上,導致空間無法有效利用。

「博愛座」如今似乎成了糾紛的源頭,從老弱婦孺「優先」使用,變得好像「只有」老弱婦孺才能使用。然而在過去,博愛座的設立可是仁慈博愛的良善之舉。當時爲紀念總統蔣公逝世週年,於北市各線公車上普設博愛座,以表示對蔣公追思之忱。

事實上,每一個座位都可以是博愛座,自發地讓位給「比自己更需要坐下的人」,纔是博愛的精神。博愛座的概念起源於北歐,作爲「無障礙環境」的一部分,體貼身障人士的不便,希望他們能像一般人一樣正常搭乘大衆運輸工具。隨着時間的推移,博愛座也開始提倡優先讓給孕婦、傷者、病患、年長者和孩童。通常,博愛座會有與其他座位不同的設計,以此呼籲民衆讓座給有需求的乘客。

博愛座體現了社會的溫暖,讓座並沒有硬性規定,忘記讓座的乘客也不會因此受到處罰。然而,部分人卻矯枉過正,認爲「年輕人看到長輩就一定要讓座」,並以此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想要解決博愛座的爭議,關鍵或許是在於那些刻意誤用「博愛座」觀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