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出清之後

▎追溯

越隨着年紀的變化,人的情感越是混沌的,模糊的。那些令你感懷的日子,引起的思緒萬千,情感奔涌,一定不會發生在你苦思冥想刻意回憶的時候,而是在某一瞬間,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件漫不經心的小事,一句話,一個人,快速將你拖入回憶,無法自拔,感慨無限。或眷戀,或悔恨。

如果把時間拉回到4年前,甚至更早,我們都沒有見過生物醫藥行業在國內頹敗的樣子。狂熱,興奮。沒有人會相信生物醫藥這樣的朝陽產業,會進入到谷底。當然我堅信會很快走出谷底。

但下一次的到來,是否可以理性?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我們從來沒有在歷次的歷史教訓中得到任何的教訓。然而探討到最後,這其實是環境造就的理性選擇下出現的無奈的結果。

這幾年我們常在說,這次低谷會將劣質biotech出清,但走着走着忽然發現,活下來的也未必優質,而死去的,或者即將死去的也非劣質。行業低谷,失去的只能是整個行業未來發展的勢頭。同時,大量的創業人員被推之門外,拒之千里。如果沒有創業人員參與,生物醫藥如一片死水。

科學的進步,抑或是偉大的藥物的出現,是需要不斷地試錯,而我們國內對於試錯的容忍度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將不斷試錯的認可度提高,作爲一種理性,那我們現階段依舊不會有這種理性,如果將投資的確定性回報作爲一種理性,那麼我們依舊在走過去的老路。

毫無疑問的是,如今生物醫藥研發基本面實在太好了,有非常多確定性的技術平臺項目管線可以嘗試,擡起下一個階段的到來。

當前國內依然沒有可以撐起原始創新的支付環境,同時,也沒有構建起良性循環的投資環境。國外藥企的超額回報會對國外的biotech進行高額收購,使得資金又重新回到生物醫藥研發這個賽道,實現閉環,保障了一定數量的資金永遠在創新藥領域遊走。而國內明顯無法實現這樣的閉環,只能併到國外的生物醫藥循環中,被國外藥企收購。即便這樣也算是不錯的結局。

某種意義上的“資產流失”也是因爲國內支付環境無法支撐這樣良性循環而導致的。而這種局面是一個小小的生物醫藥研發行業無法左右的,因爲涉及層面太廣,牽涉利益太多。改變非一朝一夕,尤其在這樣的14億人口的大國。

這兩年國內的biotech已經發生改變,着力立足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國內,一個是國外,biotech這個行業擁有着衆多的高學歷人才,但是因爲行業太小,在社會層面幾乎沒有任何的實質性發聲,雖然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爲熱議的話題,但是營造一個支撐真正創新的環境還有非常遠的路。

同時目前大多數biotech越級成爲藥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也不太可能去成立什麼銷售團隊。國外的biotech也是如此,也不會去賣藥,目前中國的biotech和國外的biotech是在同一競爭位列,唯一要做的就是國際化的高價值項目,對外BD,或被收購。

Biotech出清之後,我們迎來的可能是對創業的畏懼,沒有持續的嘗試,持續的創業,生物醫藥研發的未來,將會是一片冷清。然而,我們發現活下來的,也未必優質,而且更加昂貴。

迎接支持新一輪的創業者,纔是生物醫藥下一階段到來的時候。

公衆號內回覆“腫瘤免疫”或掃描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免費下載《小藥說藥腫瘤免疫全集》的PDF格式電子書!

公衆號已建立“小藥說藥專業交流羣”微信行業交流羣以及讀者交流羣,掃描下方小編二維碼加入,入行業羣請主動告知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