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派失傳醫書成都出土 木牘求子術、禳災術引關注
成都老官山漢墓羣出土920多支竹簡,其中疑似含有失傳已久的扁鵲派醫書。考古人員另外還發現50枚木牘,部分內容與婦女求子術、禳災術有關。專家分析,西漢早中期「醫」、「巫」已分家,標誌着中醫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去年7月至今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考古隊,對位於成都金牛區天回鎮、成都地鐵3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墓羣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墓葬位於天回鎮土門社區衛生站東側,當地俗稱「老官山」。目前,出土遺物共計620多件(不含簡牘),其中漆器240多件,陶器130多件,木器140多件,銅器(含錢幣)100件。
考古現場負責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指出,編號M1及M3的墓葬分別出土了50枚木牘及920多支竹簡,專家正在進行保護修復,預計歷時兩年。
▲竹簡經溶液浸泡後,放在玻璃試管中保護及修復。(圖/華西都市報)
竹簡分兩處存放,其中一處共有736支(含殘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爲9部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
專家根據竹簡內容,爲其餘8本進行了初步命名,例如《敝昔醫論》講五色脈、《脈死侯》講脈象與疾病以及死亡的關係、《六十病方》所涉病名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病源》則涉及病理學,《諸病症候》包括經脈和病症部分,還有一部《醫馬書》,是迄今大陸出土的首部獸醫書。
M3還出土了完整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高約14公分,五官、肢體刻畫準確,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脈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小字,應該是迄今大陸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
而木牘,根據內容初步分爲官府文書和巫術兩大類。有刻着「……隴西左右內史一□……」、「……賜者衆,《算令》曰:諸……」、「……皆益加朱十錢以均之……」等,應該與漢高祖時繳納賦稅的法令以及漢武帝時「算緡錢」有關。
另外,還有刻着「女子視欲得男者,禹步三,□□□取□」、「□遣使告天工下□□□□□三而更爲七,皆以□□曰東方□□鄉七次,以□死」等,應該與婦女求子術和禳災術有關。
專家分析,這些刻有巫術的木牘,與醫學竹簡分開放,證明西漢早中期「醫」、「巫」已分家,標誌着中醫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而負責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員武家璧表示,《敝昔醫論》、《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是扁鵲學派經典。「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鵲」的通假字,因此極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
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說,這次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9部醫書都和人體醫學有關,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鍼灸、脈象等,學術價值極高。
和中浚認爲,老官山醫簡的藥方也比馬王堆醫書更加成熟,不僅每個藥方的藥味增加了,經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馬王堆醫書的一兩味藥更有中醫方劑的特點,很多藥現在仍在臨牀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