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古文能提升文學素養

暑假期間,蘇州一些孩子們進入私塾學習古典文學。(新華社資料照片

臺灣作家黃麗羣。(本報系資料照片)

曾獲多項大獎的作家畢飛宇認爲古典文學有助於提升閱讀素質。(書展基金會提供)

大陸日前《中國詩詞大會》,來自上海的16歲女孩武亦姝觀衆驚豔,也再度引發國學熱。大陸知名作家畢飛宇在臺北國際書展上也分享指出,相較於長篇小說或其他種類的閱讀,「讀詩短篇小說,更有助於文學素養提升。」而古典文學的「意在言外」,也的確唯有「聰明」的讀者體會

畢飛宇過去就曾指《聊齋志異》爲「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說」,他認爲中國正因爲有此書,「短篇小說史就完整好看了。」他以《聊齋志異》中〈促織〉一篇,寫一個家庭劇變,只用了簡短的「夫妻向隅,茅舍無煙」8字,意在言外地指出百姓疾苦、民不聊生。而蒲松齡創作背景,更是因爲所處時代政府壓迫,難以言說,只能以古諷今。

作品要靠讀者完成

畢飛宇指出,短篇小說之所以難寫,除了要在有限的篇幅裡表現人物性格,必須掌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言外之意,更難的是「短篇小說必須是作家和讀者的共謀」,他認爲,最好的短篇小說是作家透過「言」,卻讓讀者去完成「言外之意」的故事,因此他認爲「好的短篇小說是寫給文學的讀者的,若是在語言的修養上不夠,是沒辦法讀短篇的。」

畢飛宇也引國外研究報告指出:「一個人最好在17歲前閱讀相當數量詩歌和小說,這些語言會形成有效的美學格局,決定一個人一生的閱讀走向。」他指出在科學邏輯理性的判斷之外,人類精準的反而是「模糊判斷」,審美和藝術欣賞就運用了這樣的標準,「且無時無刻不存在。」因此畢飛宇鼓勵趁年輕時即接觸古典文學及好的詩詞、小說。

好作家營造種種障礙

不只閱讀,作者同樣需要好的指標,以短篇小說必要的「意在言外」而言,畢飛宇舉例汪曾祺的《受戒》,描寫荸薺庵的二師父,開頭便寫道:「二師父是有老婆的」,繼而又描寫她「白天,悶在屋裡不出來」,就高明地把人物情商高的特色描寫出來。畢飛宇指出,小說中未寫出來的「意」,必須是靠作家精確到位的「言」才能表現出來。

畢飛宇稱:「作家寫出來的是『言』,營造的是『意』,好的作家在寫短篇小說時營造種種『障礙』,更高層面來看便是作者與讀者間的尊重與默契,作家要相信讀者比自己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