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佛系疫苗政策要對受害人民負責(黃奎博)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這句話在當前新冠疫情爆發時,沒想到應驗了!
原本由中央政府全權處理的疫苗政策,因爲疫情爆發而失靈了。之所以失靈,當然是亟需疫苗時,幾乎都沒到位。
截至本文刊出前,全臺灣地區只有約88萬劑疫苗;若以臺澎金馬目前2300萬人、每人需施種兩劑計算的話,數量遠不足以讓超過半數的國人打上第一劑。
在救人爲先的前提下,世界佛光總會、永齡基金會、孫文學校、慈濟功德會、科學園區產業同業公會等超過8個民間單位挺身而出,既然民進黨政府買不到或拿不到疫苗,它們就努力去試試。
與此同時,應該要檢視如此誇張的政府疫苗部署計劃與執行,除了可能受臺灣外部環境的影響,更可能是決策官員的問題。
《金融時報》最近指出,臺灣未能從其他國家學到應對疫情爆發經驗,包括未做大規模篩檢等,所以準備不及。稍早,《彭博社》則以政府與人民自滿、缺少疫苗等方面點出原因所在。
人民的自滿很多時候是來自政府的「大內宣」,以爲只要繼續「佛系」阻隔病毒於境外,臺灣社會便可維持正常生活,而且是國際防疫模範生。
政府的自滿更爲嚴重,可從官員的兩方面察之。第一,對疫苗的「佛系」談話;第二,疫苗取得極慢卻似不急。
本年2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承認,臺灣接種疫苗時程比較晚,但因確診數很少,又對疫苗安全性的要求較高,希望民衆耐心等待安全的疫苗。沒想到行政院長蘇貞昌卻在同月下旬說,臺灣沒有施打疫苗的急迫性。
過了約3個月,陳時中面對龐大疫情壓力,只好再次強調,以各國經驗來看,及早施打仍是最佳選擇。這應該說早一點、說多一點。
也因此,我駐美代表會在5月還忙着幫中南美邦交國爭取美製疫苗。
猶記陳時中去年底宣稱,已購得新冠疫苗2000萬劑,本年3月起進貨,但現在國內疫苗數「校正迴歸」到80餘萬劑,看來之前說的只是政治上的話術或緩兵之計。
合理的研判是,當時臺灣沒有大規模篩查,無明顯疫情,所以外國疫苗買不到、或太晚買而致使進貨延遲,決策官員好像也不緊張。而且政府扶植的兩支國產疫苗,二期臨牀試驗有可能趕在6、7月完成,就可以先「緊急使用授權」補上。
總之,從去年秋季到本年5月中旬疫情大規模爆發,主要決策官員並未展現「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疫苗)以待之」的態度。
這種沒有料敵從寬的態度與決策,可能導致在目前半個多月的疫情中,已有百餘位同胞喪失寶貴生命;這種態度與決策,也是待疫情平息後,人民應向政府究責之處。(作者爲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