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境內第一條公路,藏着90多年的往事……

從北侖柴橋穿山

到寧波東站

寧 穿 路

雖說現在只是329國道其中的一段

但它曾是北侖區境內的第一條公路

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

北侖唯一通向寧波城區

並連通全國的公路

寧穿路從1933年開建

至今已有90餘年

這條道路見證了 近代中國

探索、屈辱、堅持、奮鬥

和騰飛的整個過程

▲1935年的寧穿公路柴橋站舊影。王之祥/攝

公路概況

北侖在建區前屬於鎮海縣的東南部。上世紀三十年代未修公路前,太白山餘脈連綿的靈峰山體把整個北侖區由西南向東北分隔成了嶺裡和嶺外。“嶺裡”就是育王嶺裡,包括現在的大碶街道、新碶街道、霞浦街道等;嶺外就是小港街道以外的地域。

▲育王嶺1931年左右

過去,嶺里人出行到嶺外都需要翻山越嶺。道路狹小,蜿蜒崎嶇,交通非常不便。去鎮海縣城要走官道孔墅嶺,古道佈陣嶺或走牛軋嶺、青峙嶺、沙蟹嶺。去寧波城中則要西出育王嶺。因爲陸路交通不便,出行大都還是坐船走水路。

▲點擊圖片可看孔墅嶺變化

(1890年左右→1995年通車→2021年)

清末的一首竹枝詞《趁(乘)霞浦航船赴甬》可以形象地說明:“大地盡頭蘆浦西,蘆江水冷客來遲;螺聲三遍辭橋埠,壩索再系過大碶。黃龍空望清渠閣,楊洛不覓河頭鋪;日中登嶺步何急,半程易舟官城邊。”

▲舊時寧穿公路邊的上湖塘廟。王之祥/攝

過去的霞浦鎮是柴橋蘆江——瓔珞河航線上的重要集鎮之一。在汽車未通前,它與寧波之間的交通基本都靠航船。 這篇《竹枝詞》中寫了當時坐航船的情景。霞浦航船以吹海螺爲號,在清晨四時許就開始吹第一遍,一小時後吹第二遍。第三遍螺聲響起,船就離大橋頭航埠起航。中間還要過兩道泥壩,第一道在泥堰,第二道在大碶的壩頭。過壩時用繩索繫住船身後部,由兩部人力絞車從壩頂兩邊絞動牽引。過了大碶頭,再到瓔珞村的楊洛河埠頭上船,過育王嶺時已經是中午時分了,但這才只是到寧波路程的一半,可見當時寧波與柴橋之間交通的艱難。

修建歷史

查閱史料可以發現,寧穿路最初的修建和近代中國的沿海防禦計劃有關。

鎮海自古爲我國東部沿海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港口之一,據山控海,甬江橫貫境內,象山港外環東南。鎮海古稱蛟川,整個鎮海縣地形就如一條蛟龍,那伸入東海的“龍頭”部分就是如今屬於北侖區的穿山半島。在“龍身”的中間有海防重地甬江口,招寶山與金雞山雄關對峙,歷來被稱爲浙東門戶、兩浙咽喉,炮臺烽壘星布南北。自東漢以後,這裡就有屯兵、設戍、建鎮之舉。

▲穿山沿江一帶舊影。供圖:陳一鳴

到了明初,明太祖爲防倭寇之患,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半島前鋒的南側設立千戶所城郭衢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北側設立穿山千戶所,以作爲前後呼應。

雖然戰略地位如此重要,但由於境內羣山連綿相隔,陸上的交通非常不便,軍隊的補給基本只能靠海上。因而,交通最爲不便的郭衢所城,到了清末,軍事上基本屬於放棄狀態。穿山千戶所因爲內扼避風良港黃峙港,與大榭、金塘隔海相望,戰略位置相對重要,於是成爲戰略固守的據點。這從當時海防工事的佈置及如今仍存的穿山碉堡羣可見一斑。

▲穿山站一帶舊影。供圖:陳一鳴

1932年,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以後,國民政府開始整備已近廢弛的江、海防要塞,將其作爲整軍備戰的重要舉措。寧波是浙東的重要港口,受到了國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並以鎮海要塞爲核心進行整備工作。需要加強海防,必得先修公路。

寧波防守司令部成立後,加緊了對寧波各地公路建設的督促。根據作戰設想,寧穿公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經費不足,於是鄞鎮兩縣政府採取官商合作的辦法,通過旅滬寧波同鄉會發起成立寧穿長途汽車公司,籌措所需經費才使寧穿國防公路工程得以順利完成。寧穿路全長約42公里,於1932年10月破土動工,1934年7月建成通車。

▲寧穿公路育王站舊影。王之祥/攝

建成後寧穿路全線分設十九站。設特等站一座,爲寧波總站,地址在江東後塘街包家道頭杏陽橋。另外有七裡墊站、福明站、盛墊站、天童莊站、五鄉碶站、寶幢站、育王站,以上站點在鄞縣境內;瓔珞河站、前鄭站、稻場王站、大浦站、清水站、陳華浦站、霞浦漲站、山門站、穿山站、江邊站、柴橋站,以上各站在鎮海境內。其中 柴橋爲甲等站 ,五鄉碶站、寶幢站、大浦站、霞浦漲站爲乙等站,其餘都爲丙等站。

▲寧穿長途汽車公司寧波總站。王之祥/攝

通車和被毀

寧穿路於1934年5月開始試運行,7月12日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舉行剪綵典禮後,各來賓同赴柴橋。所乘三十二輛汽車蜿如長蛇,迤邐裡餘。經過各站放爆竹歡迎,旁觀者雲集。

寧穿公路修築完成後,五長公路的修築也排上了日程。該路段從寧穿路的中間站五鄉碶至長跳嘴(現在北侖區戚家山街道青峙),長三十餘公里。其用意還是爲了國防,在長跳嘴的鉗口門環形山上佈置有四座鋼砼新鎮遠炮臺,炮臺之間互相有坑道連通,可以藏兵數千人,可謂鎮海口海防的重中之重。

建成後由寧穿長途汽車公司承租通車,由五鄉碶車站至林唐十字路口上爲試辦營業線路(林唐十字路口以北系屬要塞地帶,車輛不得開入)。全路設五站,五鄉碶、丁家山、東崗碶、長山橋、林唐,於1937年元旦起試行通車。

▲民國時期穿山站-江邊局部地圖。供圖:陳一鳴(下同)

寧穿路、五長路的通車極大方便了當地老百姓。然而,寧波的沿海戰略防線並沒有完全建成,兩條花費巨資修築的公路,僅僅使用了幾年,就爲了抗戰不得不挖毀。其中,五長路只開通使用了一年左右,就遺留在了歷史的記憶裡。

▲民國浙江省公路路線圖局部。

1947年5月,寧穿公司集資7億元,修復寧穿公路的寧育段(寧波至育王),但是直到1949年解放前也沒有全線貫通。

新時期發展

1949年寧波解放以後,國民黨殘部敗退到舟山羣島,妄圖負隅頑抗,對大陸實行海上封鎖,同時派飛機經常轟炸大陸。爲爭取儘快解放舟山,由浙江省交通管理局配合寧波軍分區指揮部組織軍民搶修寧穿公路,以確保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運往前線,支援解放舟山。

▲上世紀50年代陳華到穿山和大碶到陳華的車票。

寧穿公路全長約42公里。其中寧波至育王段21公里,是原有可通路段。但是橋樑失修,行車不甚安全;育王經大碶至穿山段約19公里,一直沒有修復。1949年8月11日,由革命前輩、時任浙江省交通管理局局長朱人俊同志率工程人員經過實地勘察,並會同軍方研究決定,先整修寧育段橋樑,要保證能夠使用三個月;育王穿山段路基路面由民工填築,並將公路延伸至新碶海邊碼頭(就是後來的新大路)。

8月19日,餘姚、慈溪、鎮海、鄞縣四縣召集的第一批民工上路開工。爲了躲避白天國民黨飛機的空襲,只能在夜間施工。“一切爲了支援前線”,民工們提出要“苦幹、多做”,勞動熱情很高。其中鄞縣民工第九中隊146人連續3天通宵不睡,勞動期10天滿後還繼續幹5天。這樣,新鋪19公里路面、加固46座橋樑在當月底全部完工,寧波至穿山前沿的汽車暢通無阻。

▲幾張上世紀50年代的車票。

寧穿公路修復以後,不但承擔瞭解放軍大量重武器的通過和大量軍車的頻繁往來,而且還保證了許多民用支前車輛的日夜奔馳。據記載,僅寧波市4家商營的長途汽車公司月平均支前出車就在500輛(次)以上,單從餘姚、奉化經寧波運往鎮海前線的軍糧項就有6750噸,爲支援解放舟山羣島的軍事後勤物資供應保障任務作出了貢獻。

▲2018年拍攝的寧穿路育王嶺北侖段。

直到改革開放前,北侖地域一直是東海海防前哨。爲方便運輸,1955年建成穿山至白峰的國防公路7公里。1982年,交通部將杭州到舟山沈家門的杭沈線公路編號爲G329330206,簡稱爲329國道,其中北侖段爲原寧穿路中育穿線與穿白線的連接,路基寬12米,路寬7-9米。至1990年全線改建成水泥路面。

如今的寧穿路,鄞州段從老江東一直到育王嶺都已經改造成了寬幅超36米的城市等級瀝青公路,而北侖段也正在逐段改造之中。北侖的公路交通建設從寧穿路開始,發展建設了駱霞公路、通途路,直到連接三條高速公路:甬臺溫高速、穿山疏港高速及在建的杭甬高速複線。2014年,在寧穿公路邊上還架起了地鐵,乘客可以從北侖直達寧波高鐵站,去往全國其他城市。

文/陳一鳴

來源丨寧波檔案、寧波發佈

一審丨郭梓謙

二審丨沈焰焰

三審丨謝 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