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開始拿地了

文/十一弟

今年一開年,樓市行情更加慘淡了。

百強房企榜單上,無論是央企、地方國企,還是民企,銷售都出現了大幅下滑。

房企一哥,依然是央企保利。

過去兩個月,保利賣了不到360億。

去年同期,保利賣了將近640億,下跌了四成以上。

就連需求最堅挺的兩個城市——北京、上海,也熄火了。

到上個月,北京的新房成交量下降了逾六成,上海更是創下了這幾年同期歷史新低。

今年二月份,上海有五個新盤入市,日光盤銷聲匿跡,平均去化率僅爲三分之一。

樓市已經超跌了,根本看不到底。

一片哀嚎的市場裡,唯一的安慰在於,開發商還在拿地,尤其是民企。

從開年到現在,龍湖已經在西安、佛山連拿了兩塊地。

對於接下來的樓市,它還是抱有信心,有節奏地儲備彈藥。

昨天,北京出讓了三塊地,成交總價並不高,大約25億。

其中,最搶手的一塊地位於順義區,吸引了37家房企報名拍賣。

中鐵、中鐵建、保利、中海、招商等央企,首開、建發、金隅、天恆等地方國企,龍湖、上海大華集團等民企,悉數到齊。

報名參拍的企業名單裡,還混雜着與幾家大型開發商捆綁的馬甲——

比如,東方雨虹、福建雄旺、廈門巖垚盛、山西星河,也都一一現身了。

這塊地能算過來賬,相當有賺頭——

起拍價只有十億左右,折算下來的樓面價,大約三萬塊錢。

未來的新房價格,政府設定在了六萬塊錢。

地價與房價之間,留足了三萬塊錢的操盤空間。

根據北京的土拍規則,地塊拍賣的最高溢價率是15%。

哪怕是封頂成交,每平米依然有2.5萬塊錢的價格空間。

總價低、利潤空間充足、地段不錯,開發商當然要扎堆爭搶了。

在報名參拍的37家企業裡,有一個陌生的新面孔——

貝好家(北京)置業有限公司。

它背後的唯一股東,是國內最大的中介平臺——貝殼找房。

去年九月份,貝好家剛剛註冊設立,控股股東爲貝殼旗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貝翼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

十一弟查了下,在土地公開市場上,貝好家還沒有露過面。

報名參拍北京順義地塊,大概率是它在土地市場的處女秀。

這意味着,作爲國內最大的中介平臺,貝殼開始往上游房地產開發業務切入了。

目前,貝翼創投基金已經在北京、西安、成都出資設立了三家房地產企業,均以貝好家命名。

貝殼的開發業務,將從這三個城市率先試水。

從去年開始,貝殼在內部孵化了一個代號爲“9號項目”的新業務。

據說,當時它挖來了不少有龍湖、萬科、金地、藍光發展等傳統房企背景的職業經理人,組建了開發業務團隊。

貝殼還在內部重新調整了組織架構,把原來的“一體兩翼”戰略,升級到了“一體三翼”——

“一體”業務仍然是以房產經紀爲主,其他“三翼”業務則是整裝、惠居和貝好家。

其中,整裝就是家裝業務,惠居聚焦租房業務,貝好家其實就是開發業務。

貝殼任命負責貝好家事業線的一把手,是其核心高管徐萬剛。

他一直擔任貝殼的副董事長、首席運營官,是貝殼資歷最深的元老骨幹之一。

在公司內部,貝殼把一手房交易稱爲“第一賽道”,裝修、租賃、房地產開發等新業務,則被定義爲“第二賽道”。

尋找第二賽道,據說是貝殼向下一個十年、“翻越第二座山”做的準備。

去年,市場傳聞貝殼將介入開發業務時,有人還作過分析——

“貝好家事業線,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全面進軍開發領域。”

“而是從開發鏈條上的某一個環節作爲切入點,探索房地產開發行業的新模式。”

“不排除未來從產品定位、客研、營銷環節,都深度介入地產項目與評判。”

但從這次在北京報名拿地開始,貝殼在開發業務上的野心,終於開始顯露。

從拿地環節,它就要親自下場了。

貝殼在北京、西安、成都出資設立的三家貝好家企業,持股平臺並非一般的子公司,而是它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

這也許是貝殼切入開發業務過程中,與其他開發商最大的不同——

它的資金來源和融資方式,相比傳統的銀行貸款,可能更加多元豐富。

十一弟查了下,去年八月份,在出資設立貝好家的同一時間,貝翼創投基金就與保利地產旗下的信保基金合作,通過基金投資的方式,在太原參與了一個房地產項目——

中鐵置業·逸宸首府。

這個項目由中鐵置業代建操盤,但開發資金卻主要來源於貝翼創投基金和信保基金。

從親自下場拿地到融資方式,整個開發業務鏈條上的前端,貝殼已經開始迅速落地了。

前兩天,貝殼剛剛公佈了去年的財務業績。

它的整體營收規模,增長到了778億。

儘管房產經紀業務仍然佔到了收入的大頭,但驅動其收入增長的,其實是新業務。

去年,貝殼的二手房業務收入增長了不到16%,新房業務收入增長了不到7%。

而它的裝修業務收入增長了一倍以上,其他新業務收入增長了將近兩倍。

由於營收規模增長,再加上發力新業務,貝殼在去年已經扭虧爲盈,賺到了大約60億利潤。

最可觀的是,它手上還有600多億現金。

過去三年裡,樓市行情不景氣,開發商都在大面積收縮投資。

作爲國內最大的中介平臺,貝殼也深受影響,它的傳統房產經紀業務,增長空間變得十分有限。

尋找其他新業務賽道,在各個業務線上挖掘利潤,是貝殼接下來的戰略方向。

當許多開發商正在被洗牌出局、大舉撤退時,貝殼帶着大把現金,果斷地闖了進來,搖身變成了新玩家。

在貝殼的戰略邏輯裡,房地產開發還是新業務,依然有錢賺。

別人眼裡全是風險,貝殼卻看到了入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