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爲未成年人撐起保護傘:互聯網少年法庭 分級干預矯治

本報北京1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劉世昕)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北京“兩院”報告折射出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重視。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寇昉今天向大會作報告時介紹,2024年,北京市審結涉未成年人案件12578件,完善社會調查、社會觀護、家庭教育指導等特色審判工作,互聯網少年法庭機制成爲全國法院唯一入選2024年網絡文明建設的優秀案例。

互聯網少年法庭是全國首個集中審理未成年人涉網案件的法庭,創設“首互未來”微課堂、微劇場、微漫畫系列普法作品,搭建全國法院首個線上家庭指導平臺,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空間合法權益保護。

平臺傳播未成年人“黃謠”案就是其中一例。據悉,李某某與同學馬某某在校期間產生矛盾,馬某某委託另一同學通過某科技公司運行的社交軟件製作了包含李某某姓名、照片等個人信息的視頻,且描述李某某涉黃等內容,視頻在該社交軟件內傳播,相關視頻點擊量達4.5萬次。

法院經審理認爲,網絡服務提供者對涉及嚴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信息審查,應盡到更高的注意義務,未及時處理侵權信息的,應承擔相應責任,判決某科技公司向李某某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及合理支出。該案通過督促網絡平臺更好履行注意義務,及時採取措施預防和制止網絡暴力和校園欺凌行爲。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朱雅頻今天向大會作報告時指出,北京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3035件,堅持“預防就是保護,懲治也是挽救”,聯動北京市教委提請成立市區兩級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8個,完善未成年人罪錯行爲分級干預矯治機制。

據瞭解,未成年人罪錯行爲分級干預矯治是指針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程度不一、成因複雜情況,依法對未成年人的罪錯行爲採取的分級分類干預措施。比如,北京東城檢察院依託數據碰撞分析近5年轄區內外未成年人犯罪已決案件,分級分類制定心理輔導、控輟保學、矯治性處分等10餘項工作措施,針對需要關注的未成年人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建議開展關心工作單”。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