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科技強國建設的“北京篇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紀實

銳意創新潮頭立,百舸爭流敢爲先。

“面向未來,中關村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爲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關村寄予殷切期望,拉開了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序幕。

2014年2月,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明確了北京“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在這座千年古都的發展史上,科技創新中心首次成爲其核心功能。

2023年5月,總書記在河北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沿着總書記繪製的宏偉藍圖,北京以“闖”的精神挑重擔,以“創”的勁頭開新局,以“幹”的作風求實效,十年來,培育2個萬億級產業集羣和8個千億級產業集羣;步入“五個全球前列”,實現“六個創新倍增”。

咬定青山不放鬆。下一個十年,作爲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支點,北京,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捨我其誰的使命感、知重負重的責任感擂鼓催徵。

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首要任務。十年來,牢記“國之大者”,北京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北京雁棲湖畔,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不久前完成主體閉環。隨着這座比太陽還要亮1萬億倍的“超大號X光機”在未來點亮,人類探尋微觀世界的奧秘將再添利器。

“我們正加緊工作,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今年將發射‘第一束光’。”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總指揮潘衛民介紹,這一裝置建成後,將成爲我國首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也將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子午工程二期……北京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依託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37個重大設施平臺,20個已經進入科研狀態。高標準建設和運行在京國家實驗室,服務全國重點實驗室高質量發展,支持清華大學與昌平區共建南口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目前,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有77家,約佔全國總數的28%。

新型科研機構是面向未來的戰略科技力量。北京積極鼓勵新型科研機構勇敢踏入“無人區”,着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找到創新發展的下一個方向。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的量子直接通信團隊研發了國際首臺量子直接通信原理樣機,實現100公里的當前世界最長量子直接通信距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發佈了全面開源的“悟道3.0”系列大模型及算法,報告了在高精度生命模擬和有機大分子建模方面的最新進展;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首次發現D型絲氨酸對睡眠的調控作用,實現了全腦範圍單神經元完整重構……

自2018年出臺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以來,北京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統籌佈局,推動建設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發機構,致力於基礎前沿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着力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和關鍵技術瓶頸。

2021年11月,國務院對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48項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北京建立完善‘五新’機制高標準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位列其中。

發揮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創新功能,近3年來,北京累計支持2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1400餘項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

出臺北京市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指引、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指引,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了27個創新聯合體,協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在今年6月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京地區獲獎項目穩居全國第一。

長年奮力奔跑,北京科技創新全球位勢實現新躍升——

R&D經費投入強度達6.73%,位列全球創新城市前列;2017年以來,一直穩居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單的全球首位;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達到411人次,在全球創新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第三;多年蟬聯“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榜首。

統籌推進“三城一區”聯動發展,這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臺。

2023年,北京“一區”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轉化超過270項,同比增長13%;“三城一區”所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萬億元,約佔全市經濟總量4成。

全力推進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這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陣地。2023年中關村示範區企業總收入突破8.7萬億元,佔全國高新區的1/6,在178家國家高新區中穩居首位。

作爲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已成爲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新時代,中關村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2019年10月17日、2021年9月24日、2023年5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3次在向中關村論壇致辭和賀信中殷殷囑託,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2024年4月25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聯合印發《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2024—2027年)》,部署並實施50項重大任務。

新時代一幅幹事創業的恢宏畫卷,正在中關村徐徐鋪開。

中關村東昇科技園。這裡,曾是一片依賴“吃瓦片”生存的效率“窪地”,變壓器鐵芯廠、鍋爐廠、印刷廠、毛紡廠等40多家鄉鎮老工業企業雲集。

如今,這裡流水潺潺,亭臺精巧,一棟棟褐紅色學院風建築林立,特色咖啡和餐飲服務隨處可見,已從一個“鄉鎮級產業園”變身爲高品質現代化園區。生命科學、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新產業聚集,平均畝產過億元。

金隅智造工場。幾年前,這裡還是機器聲轟鳴的天壇傢俱廠:煙囪高聳,隨處可見積攢的鋸末、堆積的木頭,轟隆隆的生產線,還有大汗淋漓的工人師傅……

如今,這裡已是一座綠蔭掩映、鳥語花香的創新型產業園區。煜鼎增材、G7智慧物聯網、天璣數據、國能日新、雲知聲等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扎堆匯聚。

中關村壹號。運營尚不足5年,就迅速撕下“郊區、城中村、發展窪地”的標籤,培育和集聚近10家“硬科技”獨角獸企業,成爲引人注目的獨角獸超級孵化器。

在這裡,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金融科技、數字電競四大硬科技產業崛起,華米、小馬智行、Aibee、聲智、雲丁科技等人工智能標杆企業,拉卡拉、天地融、百望股份等金融科技知名企業,天鏈測控、微納星空等商業航天領軍企業在園區成長,一萬多名高端精英人才在這片希望熱土上追夢和創造傳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022年6月,北京發佈中關村“1+5”系列資金支持政策,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方面,出臺59項支持措施,當年投入17億元,大力支持園區科技企業發展。2024年下半年,北京又針對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修訂優化了該政策。

2023年8月以來,中關村示範區接連推出多項政策,支持示範區特色產業園建設,加快示範區各分園高質量發展。2023年10月7日印發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分園三年提升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未來三年中關村各分園將組織實施新一輪提升發展行動,支撐“一區多園”高端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一系列創新舉措,着力於統籌推進中關村“一區多園”發展,按照“一園一方案”原則,指導各區深化分園體制機制改革,提高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運營水平,有利於加快示範區空間優化調整,着力打造高品質科技園區。

例如,中關村大興園作爲示範區分園,着力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形成了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等產業發展格局。其牽頭建設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羣,獲批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是北京市首個且是唯一一個國家級產業集羣,也是京津冀三地首個國家級產業集羣。

在“三城一區”和中關村示範區的推動下,今天的北京創業活力迸發,創新精神涌動——平均每5分鐘就誕生1家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全國第一;300多家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基地……今天的北京,不僅是全球人才的匯聚之地,更是國際科技創新的中心樞紐和海納百川的開放高地。

2023年9月14日,在盧森堡舉行的國際科技園區協會(IASP)第40屆世界大會上,北京獲得IASP2025年世界大會舉辦權。這將是繼1995年、2005年、2015年IASP世界大會後,北京第四次舉辦IASP世界大會。

贏得IASP世界大會的舉辦權,是一座城市及其科技園區在科技力量、創新生態、國際合作、人文歷史等方面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北京,將再一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潮從創新涌,千帆向“新”行。

謀“新”徑、蓄“新”力、錨“新”勢,北京創新動能澎湃。

月之暗面發佈200萬字國內最長上下文的大模型技術;玻色量子發佈新一代550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移動、銀河航天等企業完成手機直連衛星試驗,傳輸速率達到業界領先水平;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製出全球首個純電驅擬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

新一代550光量子計算機

天工機器人

在這裡,看見新質生產力未來。

在醫藥健康領域,北京多項前沿突破性技術領跑國際。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龔維冪舉例提到,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鄧宏魁榮獲2024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化學重編程技術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成果正在加速轉化。

左二鄧宏魁

同時,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團隊開發的大片段DNA精準定點插入的基因編輯新工具,入選英國自然雜誌“2024年值得關注的七項技術”。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羅敏敏團隊開發的“北腦二號”在國際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對二維運動目標的腦控攔截。北京大學高家紅團隊研發的新一代腦磁圖儀,實現國際首例無線腦磁檢測,爲腦重大疾病診斷提供新工具。

北腦二號電極

自2018年起北京滾動實施醫藥健康三年“行動計劃”,前五年年均增速達7.9%。到2023年,全市醫藥健康產業總體規模已達9761億元,較2022年8916億元增長9.48%,也爲今年實現萬億級躍升奠定堅實基礎。

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作爲2024年中關村論壇十大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 “通通”首度亮相。“通通”是位3-4歲的小女孩,在個體智能發展的同時,已經能夠逐步對他人進行理解,逐步在發展社交能力。

“我們正在打造一個通通的6口之家以及幼兒園,每個智能體都會推斷其他智能體的所思所想,進行溝通、決策與協作。”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先進技術中心通用智能體平臺部主任麼剛說。

目前,該院已與中國鐵塔合作,將智能體“通通”賦能智慧鐵塔建設;與樂聚機器人合作,爲人形機器人提供“大腦”;與阿里媽媽合作,爲其提供智能音樂生成。

無人駕駛、智慧工廠、遠程醫療……在北京,人工智能(AI)企業超過2200家,佔全國總數的近4成;備案上線大模型82款,約佔全國的45%,數量居全國第一;核心產值突破2686億元。如今,AI技術在北京被廣泛應用於金融、交通、醫療、安防、教育等領域,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捷龍三號遙四運載火箭、力箭一號遙四運載火箭、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垂直回收試驗箭……今年9月,“亦莊箭”一個月三發三中。

朱雀三號發射

爲加快形成商業航天新質生產力, 2023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牽頭會同市相關部門深入調研、系統謀劃,編制形成了《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

在“2023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百強”中,市值/估值100億元以上的21家企業中,12家在北京,百強企業中,51家在北京。從獨角獸企業分佈來看,全國10家獨角獸企業中,有6家在北京。從數量和質量上看,北京均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放眼望去,新質生產力在北京,正在拔節生長。

在2012-2023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北京地區單位牽頭項目佔全部獲獎項目的數量超過一半。崛起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級產業集羣,形成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等8個千億級產業集羣,前瞻佈局6G通信、量子、合成生物製造、新材料等20個未來產業新賽道……

善謀善爲,創新之音昂揚激越。

早在2017年,北京就出臺加快科技創新發展高精尖產業系列政策,選取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人工智能等10個產業作爲重點高精尖產業,分別編制“指導意見”。

爲支持高精尖產業發展,鼓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高精尖產業,北京還建立了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和科技創新基金,兩隻基金總規模達200億元。

這些科創子基金着力挖掘高校院所前沿“硬科技”項目,解決耐心資本、長期資本不足問題,鼓勵開展“硬科技” “深科技”的長期持續創新。

此外,北京又新設立人工智能、信息產業、醫藥健康、機器人、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新材料、先進製造和智能裝備、綠色能源和低碳等產業領域的8只政府投資基金,未來將形成千億級投資規模,以帶動社會資本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新質生產力上的關鍵一躍,北京,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正在成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破立並舉、先立後破。北京,先行先試。

首都師範大學研發的“階梯加熱紅外熱波技術測量厚度的方法”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授權,這項技術也得到海淀區中小微企業北京維泰凱信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泰凱信)的認可。

雖然雙方合作多年,但維泰凱信有點擔心——專利技術尚處於實驗室階段,缺少中試實驗和產業化測試開發。

首都師範大學在瞭解情況後,決定將這項專利技術由維泰凱信先行使用,一年後開始支付第一筆專利許可費用,所有許可費分兩次支付完成。這也是北京首例“先使用後付費”的案例,成功破解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先使用後付費”是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的配套政策之一。目前,通過“先使用後付費”方式,推動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16家單位的200餘項專利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強化多方協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2020年1月1日,《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正式實施。當前,《北京市關於落實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關於開展2023年度北京市技術轉移機構及技術經理人登記工作的通知》《關於開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一批推動成果轉化的政策紅利還在繼續釋放中。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市技術市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實現“雙突破”,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總量首次突破十萬項,達106552項,相比於2014年的67278項,增長58.4%;成交額突破8000億元大關,達8536.9億元,相比於2014年的3136億元,增長172.2%。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北京輸出到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逐年上升,2023年實現748億元,同比增長109%。

以集成式改革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動力,北京持續探索推出科技經費管理改革政策和措施,平均每2-3年啓動一輪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多項改革內容在全國屬於首創。

2021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專項、科技新星計劃專項和獨立法人研發機構科技專項三類項目納入“包乾制”試點,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擺脫繁瑣的財務事務,專心投入科研主責主業,打通了“減負鬆綁”的“最後一公里”。

2022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14家試點依託單位共提出2023年度市基金各類項目申請2372項,僅無需編制預算一項,就至少節省2372天的申報時間,減少經費調整次數200餘次。超過80項試點項目因“特事特辦、隨到隨辦”的採購機制解決了燃眉之急。

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下放高等院校職稱評審權、開展職稱分類評價和代表作評審等具體改革措施,極大地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爲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深入落實中央深改委精神,深化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推動國企研發準備金、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等24項改革措施全面落地,部市出臺50餘項配套政策,充分釋放創新主體活力。

印發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方案,依託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築巢引鳳”,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實施科技新星計劃、傑青項目、啓研計劃等,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樑,市自然科學基金近80%的項目由45歲及以下青年人才承擔;進一步“破四唯”,明確規定不得將職稱、論文、獎項等作爲申報科技項目的限制性條件。

出臺外資研發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獨角獸企業等支持政策,中關村綜合保稅區通過了封關預驗收,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提速建設,社保中關村專項基金初見成效。

圍繞加快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於2024年3月1日施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

作爲統領的法規政策體系,《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向多年束縛創新的藩籬動真格,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最大程度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爲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北京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主動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探索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的“北京路徑”。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爲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北京實行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吸引集聚戰略科技人才。自2017年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以來,目前,在京長期工作的外籍人才2.2萬餘人,具有碩博學位的外籍人才佔比超40%。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吸引102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參與,促成300餘個項目簽約;積極籌辦IASP2025年世界大會,高位鏈接好全球創新資源;出臺支持外資研發中心在京發展的16條措施,吸引和集聚優質國際創新資源,約90%的外資研發中心分佈在高精尖產業領域……

鼙鼓聲聲、日邁月徵,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時間。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以快馬加鞭、不進則退的緊迫感,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表示,我們要錨定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目標,深入落實新時期加強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來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