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60年慶成宮 首次開放
560餘歲的北京先農壇慶成宮,日前向公衆敞開大門。圖/本報北京傳真
北京中軸線上,一顆明珠重煥光彩。日前,560餘歲的先農壇慶成宮首次向公衆敞開大門。「致中育和嘉禮慶成—先農壇慶成宮數字常設展」等3場展覽同時揭幕,邀觀衆穿越時空,領略這座明清皇家殿宇的前世今生。
慶成宮建築羣坐落在先農壇外壇東側,原名「齋宮」,是明清帝王祭祀先農前齋戒的場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建形成現有格局,更名爲「慶成宮」,成爲皇帝祭享先農、親耕耤田禮成慶賀的場所。
沿着御路穿過外宮門,慶成宮建築羣的佈局豁然開朗:內宮門、正殿、後殿自南向北坐落,兩殿中間院落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配殿,紅牆碧瓦、和璽彩畫,熠熠生輝。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介紹,慶成宮是先農壇內營造等級最高的皇家建築羣,正殿、後殿均爲重檐廡殿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樑枋採用金龍和璽彩畫,殿內裝飾採用團龍圖案天花,盡顯明代皇家建築的氣派。
擡眼望去,屋頂綠色的琉璃瓦已斑駁褪色,「只要沒有安全隱患,我們就不會動這些瓦片,讓它們保持原貌。」薛儉說,此次修繕遵從「最小干預」原則,很多細節是特意保留的。比如,殿內天花彩畫保存較爲完好,修繕時僅補配了極少數完全脫落的彩畫;扶脊木僅剔除了糟朽部分,再補配加固,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的歷史資訊。
在慶成宮正殿陳列的「致中育和嘉禮慶成—先農壇慶成宮數位常設展」,通過數位復原場景定格歷史。展廳裡還打造了一個「數字中軸·時空艙」,展示北京中軸線古今交融的壯美畫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成果展」和「慶成宮歷史文化展」分別在慶成宮一進院、西跨院展出,帶領觀衆回顧申遺保護工作歷程,品讀慶成宮的建築特色和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