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集採的骨科企業:從“失血”到“回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武瑛港 北京報道
被集採打“骨折”後,骨科企業好像要復甦了。
2024年前三季度,大博醫療實現營收15.3億元,增長35.88%,實現扣非淨利潤2.1億元,增長297.2%。
威高骨科實現營收10.8億元,增長0.07%,扣非淨利潤1.6億元,增長37%。
與此前的業績下降或虧損形成鮮明對比。
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其實骨科賽道非常具有潛力,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只是集採一來,產品價格下滑、企業業績波動,市場的信心也有所動搖。
“但是當一些骨科公司逐漸適應了集採,並找到應對之策,業績是可以扭虧爲盈甚至恢復正常增長的。”
但同時還要看到,同處骨科賽道的三友醫療和春立醫療就沒有相似的業績表現,甚至在2024年一段時期內還出現了虧損。
開始“回血”?
從2021年的骨科耗材集採至今,已三年有餘。
威高骨科從2020年開始收入增速下降,2022年、2023年收入負增長,2023年的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81.68%。
進入2024年,威高骨科逐漸“止血”,並且似乎開始“回血”。
從第三季度數據來看會更加明顯——威高骨科實現營收3.3億元,增長20.6%,扣非淨利潤6996萬元,增長675.53%。
威高骨科單季度收入增速數據
來源:Wind
大博醫療同樣在第三季度出現了有些“誇張”的數據——營收5.7億元,增長50.38%,扣非淨利潤8905萬元,增長862.68%。
大博醫療方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和各類骨科耗材集採的平穩落地有一定關係。
其實在這些超過三位數增長的背後有多重因素,首先要看到往年的業績低基數。
例如大博醫療第三季度的高增長,一部分是因爲2023年第三季度虧損1168萬元。
威高骨科同樣,2023年第三季度扣非淨利潤僅902萬元,同比下降了78.31%。
但是在威高骨科和大博醫療實現增長之時,三友醫療和春立醫療仍在虧損或下滑,這一對比也向市場傳達了一些信息。
2024年前三季度,三友醫療實現營收3.3億元,下降7.3%,實現扣非淨利潤269萬元,下降94.5%。
春立醫療實現營收5.1億元,下降35.84%,實現扣非淨利潤4396萬元,下降72.82%,單第三季度扣非淨利潤虧損2196萬元。
一位骨科領域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大博醫療和威高骨科都是頭部國產企業,兩者的共同特點即多產品線佈局,而且各個產品線實力都較強,在骨科領域的綜合實力比較強。
“曾經靠單類品種在市場中佔據優勢的骨科企業,集採後的優勢就不太明顯,比如同一賽道的春立醫療和三友醫療,前三季度業績可能不太樂觀。”
據瞭解,春立醫療業務涉及關節、脊柱、創傷、運動醫學、PRP產品、口腔和手術機器人等,但最主要還是關節類產品。
2023年,春立醫療關節類產品營收11.0億元,佔總營收91.0%。
但是春立醫療的出海比較值得關注,2024年上半年實現海外收入1.6億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佔到總營收40.8%。
三友醫療的收入和利潤主要來源於脊柱類植入耗材,2023年營收佔比達到77.0%。
除了產品較爲單一,三友醫療的整體業務規模也相對較小。
從2023年全年業績來看,威高骨科、大博醫療、春立醫療和愛康醫療的營收均在10億元以上,而三友醫療爲4.6億元。
“多產線佈局的企業,能夠實現內在協同放量,那些比較依靠單類產品的企業,本來業務和渠道的覆蓋面就相對比較窄,再擴充起來,放量可能就比不上頭部體量較大的企業。”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規則已變
在格局變動背後,是集採後骨科市場的規則已經變化,渠道的壁壘基本被打破。
上述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這些企業的業績變化,都是市場集中度提升的體現,一方面是向國產企業集中,同時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也會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
根據財信證券研報,進口份額確實在下滑,集採後,由於中標受挫和對全球化價格體系的考量等原因,部分海外廠商選擇放棄中國區業務。
例如2022年脊柱耗材集採,史賽克競標失敗,其脊柱業務已陸續退出中國;捷邁邦美受脊柱國採影響,已計劃將旗下脊柱業務完全撤出中國市場。
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骨科集採全覆蓋之後,市場格局的變化主要在於爭搶存量市場,那麼比拼的,就是哪家企業原先的“盤子”足夠大。
“當前價格下,盤子越大,集採之後的市場份額也會進一步向這些企業集中,所以會出現市場份額向國產龍頭集中的趨勢。”
財新證券研報也進一步顯示,集採下,小企業因覆蓋範圍、生產能力、配送能力有限,銷售利潤不足以支撐成本,將逐步退出市場,該部分市場也會由頭部企業承接。
據統計,2023年骨科耗材國產品牌CR3爲18.2%,較2021年提升5.3%;國產品牌CR5爲27.9%,較2021年提升9.0%。
“因爲集採後,醫院准入門檻基本沒有了,只要是進集採並中標了,就可以直接進院,現在要比的就是誰產品線多、誰整體量大。”上述業內人士強調。
准入門檻降低的效應還體現在威高骨科的運動醫學業務上——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2853.80萬元,同比增長超11倍,上半年覆蓋醫院數新增300餘家。
根據威高骨科財報,這和集採的機遇密不可分。
要知道2023年,運動醫學集採落地前,威高骨科的運動醫學和組織修復業務增速只有3.3%。
上述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威高骨科是因爲此前業務體量較小,剛剛起步,然後疊加集採,纔有現在的增長。
“這也是規則變化的印證,集採前,很多企業的運動醫學產品醫院覆蓋率並不高,但是集採之後,企業不用再一家一家醫院去‘嗑’了,可以和其他產品一起入院。”
某運動醫學企業高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集採已經基本覆蓋了運動醫學耗材的主要品類,波及面比較廣。
但這只是存量市場的競爭,對於“年輕”的運動醫學,增量市場也同樣重要。
某三甲醫院運動醫學主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運動醫學產業在國內發展成熟,還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以推動產品和技術創新。
“但這些前提是企業要有充足的利潤,未來也纔有希望走出國門,到國際市場中和跨國醫療器械巨頭比拼。”
另外需要看到的是,雖然部分骨科企業出現了“回血”跡象,但能否持續“回血”“回血”總量能達到多少,以及能否回到集採前的水平,都仍是未知數。
例如今年前三季度高速增長後,大博醫療扣非淨利潤接近9000萬元,但仍然不及2018年的水平,威高骨科的扣非淨利潤也不及2021年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