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慘業/限縮電銷  違背國際潮流之嫌

記者蔡怡杼臺北報導

爲促進保險發展世界各國積極鬆綁法規,讓民衆可以更容易的透過商業保險補充未來生活的不足,然而,金管會卻因嘉義頭顱等少數將保險視爲圖利工具個案,限縮電銷業務,在過內保險業營運困境之際,實有違國際趨勢之嫌。

電銷於1970年代時源起於美國,進入臺灣已超過20年,進入大陸市場也已有10年的時間,相對於傳統通路電銷因具有經濟、便捷、高效的優勢,受到各家保險公司的青睞,目前是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保險銷售的主要通路之一,在幅員廣大的國家,電銷與網路行銷等新通路保費貢獻度佔二至三成。

對岸大陸在商業保險市場的起步較慢,但在法令開放措施上卻積極迎頭趕上,也因此,繼淘寶網之後,目前坐擁4億用戶微信(WeChat)已成爲大陸保險業者最新的銷售平臺,相形之下,我國保險銷售管道不僅未開放購物網站以及即時通訊軟體,甚至擬進一步限縮電銷,

兩岸監理態度相差甚遠。

限縮保險電銷,就如酒駕問題政府不能因爲酒駕事件層出不窮,所以就全面禁止賣酒,因爲會喝酒的人不一定有酒駕,但酒駕情況的發生,一定是有人喝酒,但全面禁止賣酒很明顯就是拿大砲打小鳥不符比例原則的做法,也因此,金管會這回限縮電銷不免讓業者對金管會有「殺雞焉用牛刀」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