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資金”實爲添亂 基金運營要走正道

蔡恩澤

近期,一種名爲“幫忙資金”的套路正悄然腐蝕着資本市場中基金運營的健康生態。從近期的一些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消極影響不容小覷。

先看基金A,它在2024年三季度規模大幅增長。機構投資者的操作是關鍵因素,其中2家機構在基金分紅前大筆買入,推動了規模的擴張。該基金此前規模相對穩定,此次增長顯得突兀。從業績數據來看,其近三年收益率在同類產品中有較好排名,但近一個月收益率排名下滑明顯。這與機構投資者在分紅前的買入行爲不無關係,這種行爲或許導致基金在投資配置上有所調整,影響了業績表現。

基金B也是典型案例。這隻基金從成立初期到2024年二季度末規模急劇縮水,然而在三季度末卻大幅增長。背後是機構投資者的集中申購,且這些申購時間點與後續的分紅公告發布緊密相關。該基金在業績上原本表現良好,但在一系列操作後,尤其是在相關機構資金進入後,其近期收益率排名大幅下降,顯示出這種資金流入對基金後續表現產生了負面效應。

這些案例集中反映出“幫忙資金”在基金分紅前突擊進入這一現象。這種行爲背後有着複雜的利益鏈條和動機。

就基金公司方面而言,它們往往是爲了保障新基金髮行成功或者挽救瀕臨清盤的基金而引入“幫忙資金”。但“幫忙資金”具有鮮明的逐利性和高流動性特徵。它們不是慈善資金,不會做無利可圖的事,不會“白幫忙”,其投資存續期通常極短。這種特性對基金的穩定運作構成了嚴重威脅。基金經理原本基於長期價值投資制定的策略,會因“幫忙資金”的突然涌入而被打亂。例如,爲了適應“幫忙資金”的需求或者爲了順利完成分紅,基金可能需要調整資產配置,這在上述案例中表現得很明顯。在這個過程中,基金可能會錯失市場行情,損害長期投資者的利益。那些真正看好基金長期發展、基於對基金投資策略認同而持有基金的投資者,成爲了這種短期逐利行爲的受害者。

從市場整體角度來看,“幫忙資金”與機構投資者利用分紅避稅的行爲相互作用,加劇了市場的混亂。機構投資者爲了避稅選擇在分紅前進入、分紅後撤出,這種短期操作與“幫忙資金”的短期流入流出疊加在一起,使得基金的資金規模和淨值波動加劇。基金正常的投資決策受到嚴重干擾,原本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難以有效實施。長此以往,投資者對基金市場的信心會受到極大打擊。普通投資者看到基金因爲不明原因的資金流動而出現業績大幅波動和不穩定情況,會對基金投資產生懷疑,進而影響整個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

“幫忙資金”的存在還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它可能導致基金行業出現不公平競爭的現象。一些基金公司可能過度依賴“幫忙資金”來維持表面的繁榮,而不是通過提升自身投資管理能力和產品價值來吸引投資者。這種不正當的競爭方式會破壞市場的公平環境,使得那些真正用心經營、爲投資者創造價值的基金公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而且,這種現象如果不加以遏制,可能會在整個金融市場中形成一種不良風氣,鼓勵更多的短期投機行爲,破壞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面對“幫忙資金”帶來的問題,監管部門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要加強對基金交易的監管,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對基金的資金流入流出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異常交易行爲。對於那些被認定爲“幫忙資金”的不正當操作,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厲處罰,提高違法成本。同時,基金公司自身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不能爲了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投資者的利益。要注重提升基金產品的內在價值,優化投資策略,尤其是防止“幫忙資金”幫倒忙,真正從爲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定回報的角度出發來經營基金。只有這樣,才能讓基金市場擺脫“幫忙資金”帶來的負面影響,恢復市場的公平、穩定和有序,保障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基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使基金重新成爲投資者值得信賴的投資工具,爲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繁榮發揮積極作用。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