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救老腔 一圓陳忠實心願

2012年,由導演孟京輝執導,改編自餘華同名代表作的大型多媒體話劇《活着》彩排現場。(中新社

白鹿原劇照。(CFP)

夥計們,操傢伙!」木磚砸得長條板凳。近年隨着陳忠實的《白鹿原》、餘華的《活着》被陸續改編爲影視舞臺劇華陰老腔以「一人唱滿臺吼」的氣勢,不僅站上猴年春晚,也成爲高考的「震撼」作文題。被陳忠實以「撞人心胸」形容,這一古老戲曲所展現的,實爲中國強調羣體和諧的文化

餘華的《活着》1994年由張藝謀改編爲同名電影,其中葛優搬演着皮影戲邊唱將起來的,正是老腔,當時的配唱者更是老腔名家人稱白毛」的王振中;2006年,大陸導演林兆華的舞臺劇《白鹿原》中,融入了華陰老腔的表演,也一圓原着陳忠實的心願,他曾嘆對老腔「相見恨晚」,認爲小說《白鹿原》若有老腔的氣韻瀰漫,筆下文字的色調和質地也將不同。

戲目三國爲最

誕生於陝西渭南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界一帶的老腔,是陝西最古老的戲曲劇種,源於西漢,屬於華陰地方皮影小戲,俗稱「老腔影子」,原本是爲皮影配唱的後臺演唱形式。

大陸老腔研究學者劉秀慧指出,老腔是渭南文化極富特徵的符號,戲目以三國故事爲最,計有《出五關》、《取西川》、《定軍山》、《戰馬超》等30多本,老腔中「保江山」、「英豪」等詞語比比皆是,劉秀慧分析,老腔多半演的是儒家的仁、忠,價值觀呼應了古代中國社會強調集體主義思想,注重團體的規範與責任,提倡倫理道德

「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們有着一種天生本能,那就是從苦難中提取情趣。」陳忠實在〈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一文如此介紹,在他看來老腔的感染力來自旋律:「一種發自久遠時空絕響,又飽含着關中大地深厚的神韻,把當代人潛存在心靈底層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種或高雅通俗音律所淹沒的神經撞響了。」

明、清爲輝煌時代

曾在明、清兩代有過輝煌歷史的老腔,由於規戒只准留傳於華陰張姓家族,相傳至今已逐漸蕭條,2006年被列入大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爲老腔的後繼無人揪心的陳忠實,透過《白鹿原》將它的魅力重現,令老腔又再度活躍;陳忠實生前爲舞臺劇創作的老腔唱詞:「他大舅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男人下了種,女人生了產,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轉。」也持續傳唱。

小 靈 通

華陰老腔

原是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礡豪邁的氣魄。傳統的老腔與皮影相結合,由6人組成一臺戲,1人主唱,生旦末醜全擔,其他5人幫腔。(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