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重構進行時

重構,作爲在軟件開發中廣泛使用的術語,指的是在不改變軟件外部行爲的前提下,對軟件內部結構進行的調整和優化。近年來該詞也會出現在企業的規劃中,意味着既往的發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一場不小的變革即將發生,包括架構、組織變革等。

梳理全球top跨國藥企看,幾乎每家都歷經過“重構”,包括強生、輝瑞、諾華、賽諾菲、羅氏等藥企,這其中有市場外部競爭加劇、核心產品專利斷崖因素,或爲降本增效、聚焦優質管線等,而驅動這一切的核心動力之一便是“創新”。

作爲國際巨頭,拜耳亦面臨着重構。2023年6月履新的拜耳集團CEO比爾•安德森直言不諱地指出,拜耳面臨處方藥專利到期和產品管線缺失、阻礙公司發展的官僚層級制度等挑戰。在比爾•安德森主導下,拜耳正在精簡組織架構以及推進產品管線,“打破官僚主義,激發創新”亦赫然成爲拜耳公司官網標語。

在一系列變革下,不久前發佈的拜耳集團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符合預期,重要板塊處方藥事業部實現了銷售額增長和盈利。在針對第一季度財報的投資者大會上,比爾·安德森強調了業務發展和創新的重要性。

跨國藥企在重構之際亦非常注重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拜耳更是作爲最早進入中國的跨國藥企之一,在華逾140年,見證了中國的發展歷程,也實現了業務的穩步增長。比爾•安德森也強調,無論從研發還是市場角度看,中國都是拜耳全球最重要的戰略支柱之一,而創新是業務發展的動能所在,能夠把更多全球的技術引進中國、讓更多中國的技術走向世界,這對於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非常關鍵。

拜耳重構

近年來,跨國藥企分拆、剝離、重組等動作不斷。在藥企利潤承壓明顯,專利懸崖臨近,並普遍面臨成本控制等諸多方面挑戰的背景下,早在2020年末,默沙東宣佈將公司業務分拆,女性健康、生物類似藥及部分成熟藥品剝離入新公司歐加隆;2022年諾華、輝瑞等製藥巨頭們也開始聚焦主業,積極進行結構性轉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以助力企業轉型,改善經營狀況。

比爾•安德森出任拜耳集團新一任CEO,開啓了拜耳新一輪的重構。

比爾•安德森認爲拜耳目前面臨的四項挑戰爲:處方藥專利到期和產品管線缺失、美國草甘膦訴訟、高額債務以及阻礙公司發展的官僚層級制度。

自上任以來,比爾•安德森一直對拜耳的現有組織架構持批評態度,並表示拜耳的12層管理層“實在太多,已影響到公司日常運轉”。“任何業務的進行都需要層層審批,僅僅是更換車間的水泵,你都需要收集5個層級的簽名。”

爲此,在比爾•安德森及其團隊主導下,拜耳進行了一系列變革。今年1月,拜耳正式推出新的運營模式DSO(動態的責任共擔),旨在減少內部的等級制度,消除官僚主義,最大限度地提高運營效率。

3月,拜耳宣佈對處方藥事業部領導團隊進行重塑,其處方藥事業部即將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據瞭解,拜耳處方藥領導團隊規模“基本上減半”,高管人數將從14人減少至8人。

4月1日起,原拜耳美國總裁Sebastian Guth擔任新設的首席運營官一職。與此同時,拜耳新成立了一個“全球商業化”部門。該部門將整合拜耳戰略業務單元腫瘤事業部、全球市場、數字與商業化創新,以及醫學事務與藥物警戒的部分職能。

5月中旬,拜耳集團發佈了其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財報顯示其處方藥事業部實現了銷售額增長和盈利。

其中,處方藥(處方藥事業部)銷售額增長了3.9%(經匯率與資產組合調整),達到43.58億歐元。該事業部的抗癌藥物新產品諾倍戈®和用於治療與2型糖尿病相關的慢性腎臟病的藥物可申達®的銷售額均增長了約三分之二(經匯率與資產組合調整)。

對此業績,拜耳認爲其達到了預期,在業績發佈會上,比爾•安德森表示,“爲使拜耳重新回到正確的道路,3月我明確了集團應重點關注的四個領域。兩個月後,我們在每一個領域都取得了進展。”

創新投資

在拜耳的發展及變革中,“創新”一直是個高頻詞,比爾•安德森也在多個場合下強調創新是業務發展的動能所在。

實際上,爲支持創新拜耳在研發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在2023年,拜耳研發支出達到54億歐元,其中超過一半用於處方藥領域。

2024年3月,拜耳將研究重點明確聚焦在心血管疾病、腫瘤、免疫疾病、神經學和罕見病四個核心治療領域。

相較而言,心血管疾病及腫瘤是拜耳的兩大優勢明顯的領域,其中心血管領域創造的阿司匹林神話至今猶在。

據瞭解,拜耳目前心血管產品組合包括6個獲批覈心產品,適應症包括高血壓、房顫卒中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慢性心衰、與2型糖尿病相關的慢性腎臟病等。

而在目前的研發管線中,拜耳近三分之一的新分子實體都聚焦在了腫瘤領域,並涵蓋了臨牀開發的所有階段,並將在精準藥物開發,特別是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療、新一代免疫腫瘤學、精準腫瘤領域推進腫瘤學研發工作。

原拜耳腫瘤事業部全球負責人,現任拜耳處方藥全球產品戰略及商業化負責人Christine Roth稱拜耳的目標是成爲頂級的腫瘤學公司。

其中,用於治療前列腺癌的達羅他胺是業界較爲看好的抗腫瘤藥物,目前擁有非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和轉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兩項適應症。拜耳還在推進創新療法,希望能爲從早期到晚期的前列腺癌患者延長生存期、延緩疾病進展和保持生活質量。

不久前,拜耳還宣佈在下一代靶向α療法225Ac-PSMA-Trillium(BAY 3563254)的首次人體I期臨牀研究中開始給藥。據瞭解,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療是拜耳精準腫瘤學的戰略支柱,225Ac-PSMA-Trillium獨特的設計可以爲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有意義的臨牀獲益。

在前沿領域,拜耳也是大手筆進行了投資。據統計,爲建立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平臺,拜耳近些年陸續投資超過35億歐元:

2019年,拜耳收購BlueRock,進軍iPSC(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領域;

2020年收購基因治療領導者Asklepios Bio Pharmaceutical(AskBio);

2021年以15億美元收購Vividion,通過前沿的蛋白質組學平臺,加強精準藥物的發現能力,重點項目包括多個精準腫瘤學靶點以及精準免疫學靶點;

2022年與諾獎得主公司Mammoth Biosciences合作,用基因編輯賦能下一代細胞和基因療法,並開發獨立療法;

2023年與Acuitas Therapeutics在脂質納米粒子和基因療法的重要給藥系統領域建立合作。

目前,拜耳擁有七個處於臨牀階段的細胞和基因療法項目,覆蓋神經學、心血管疾病、罕見病、眼科疾病等領域。

AskBio首席開發官兼首席醫療官姜燦文透露,其用於治療充血性心衰的AB-1002,目前處於臨牀II期,該藥是一次給藥的治療方式,通過抑制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有關的蛋白質產生治療作用,並於2024年4月獲FDA“快速通道資格”。

源頭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投資外,拜耳還在“源頭創新”進行佈局。

2022 年 6 月 ,拜耳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劍橋的肯德爾廣場開設新的研究和創新中心。據瞭解,波士頓-劍橋地區是大約 1000家生物技術公司的所在地,肯德爾廣場是美國東海岸的醫療創新中心。目前,全球最大的20家醫藥公司中,除了羅氏以外,其餘19家均在這裡設有創新研發中心。

在肯德爾廣場,全球頂尖的風險投資機構,投資規模早已突破了數百億美元。在2023年12月麻州州長Maura Healey公佈的未來4年經濟發展計劃中,明確將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領域排在優先發展的第一位。

拜耳在上述地區的總投資爲1.4億美元,佔地6.21萬平方英尺,設有新的精準分子腫瘤學研究中心,配備先進的實驗室和辦公區,爲患者開發新型靶向癌症療法。該中心還包括新近成立的研究團隊,專注於利用化學生物學技術,進一步推動拜耳的腫瘤藥物開發進程。

該創新中心使得拜耳的世界級創新團隊不斷壯大,加強了拜耳研發部門與下屬公司BlueRock、AskBio、Vividion以及其他外部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以加速開發變革性治療方案。

對此,拜耳處方藥事業部執行委員會成員、全球研發負責人Christian Rommel評價稱:“新的研究和創新中心縮短了我們與合作伙伴、科學家與科研機構的距離。”

除了位於劍橋肯德爾廣場的新中心外,拜耳還與波士頓的頂級科研合作伙伴建立了戰略研究合作,包括與佈列根和婦女醫院以及麻省總院針對肺病領域的聯合實驗室,以及與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旗下的博德研究所共同創立的精準心臟病學實驗室。

博德研究所創立於2003 年 6 月,其目標是系統性解析疾病遺傳學基礎、研發有效預防診斷與治療手段,目前通過建立“兩校一所”的跨機構協同創新機制,以促進學科交叉、機構協同、跨界合作的探索性實驗。BAY 2927088就是源自拜耳與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長期戰略研究聯盟。

據瞭解,拜耳是自2013年起開始與博德開展腫瘤學合作,2015年又合作了心血管療法。其中,精準心臟病學實驗室自2018年建立,目的是利用創新技術更好地瞭解心血管疾病,以尋找新的藥物靶點。

爲促進生物技術生態系統的創新和合作,拜耳還打造了一個全球生命科學共創平臺Co.Lab,支持多個治療領域的先鋒企業家,除了提供先進的實驗室和協作空間外,還提供全球指導計劃及創業輔導,助力對接全球醫藥產業生態及創新合作網絡,同時更希望與他們一同探索進一步合作的可能,讓這些項目得到更有效、更快速的發展。

目前,位於美國劍橋的Co.Lab已有8家細胞和基因療法及腫瘤領域的初創企業入駐。與此同時, Co.Lab上海計劃於2024年9月正式開幕,首批入駐企業招募工作正在進行。

中國市場

同樣,在拜耳很看重的中國市場,創新也是核心驅動力。

“創新是業務發展的動能所在,能夠把更多全球的技術引進中國、讓更多中國的技術走向世界,這對於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非常關鍵。” 比爾•安德森表示。

比爾•安德森表示,無論是在處方藥、健康消費品還是作物科學領域,無論從研發還是市場角度看,中國都是拜耳全球最重要的戰略支柱之一,其本人亦是非常重視中國市場。

今年3月底在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後,4月中旬比爾•安德森又在受邀隨德國總理朔爾茨一行到訪中國。在短時間內再一次來到中國,業界認爲這充分體現了拜耳對中國市場的承諾和在華髮展的信心。

實際上,在拜耳成立不到20年的時候,早在 1882年,拜耳就開始了與中國的業務往來。如今,中國已經成爲拜耳重要的生產基地和市場。在華逾140年,拜耳見證了中國的發展歷程,也實現了業務的穩步增長。2023年,拜耳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了35.24億歐元,擁有近8千名員工,在全國多個城市設立了辦公室,擁有數個研發和創新中心及6個生產基地。

在處方藥領域,拜耳持續引入創新藥物,滿足患者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截至2024年2月,位於北京的拜耳處方藥全球研發中心已向中國引入19款創新藥物,共計36個新適應症或新劑型獲批。同時,拜耳通過本地研發中心和外部合作雙重動力推動創新。

對於中國近年來的變化,在行業深耕近20年的Christine Roth坦言,在10到12年前,跨國製藥公司很難將中國納入全球臨牀研究,必須在中國進行單獨試驗,使其創新藥相較於其他國家要晚3到5年才進入中國市場。

如上述提到的重磅藥品達羅他胺在中國審評審批改革後,中美批准時間差縮短到了7.5個月,並於同年成功續約新版國家醫保目錄並新增適應症。

而即將在中國落地的Co.Lab,將發揮拜耳全球創新與合作網絡以及細胞與基因治療、腫瘤等領域的技術專長,計劃孵化8-10家初創企業,提供量身定製的創業輔導,加速早期創新成果轉化,打造專注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腫瘤創新品牌,助力本土企業鏈接全球資源,開拓國內外市場業務。

實際上,近年來跨國藥械企業也不斷加強在中國市場的合作,包括與本土藥械企、學術機構合作,或者孵化中國本土創新企業,加速從科研到臨牀的成果轉化,如賽諾菲在蘇州啓動其中國首個全球研究院,與中國研究院校、生物醫藥公司等合作,找出新靶點,開發新藥物;羅氏也在上海張江正式啓動中國加速器,旨在推動中國醫療創新的加速發展,賦能中國本土醫療創新生態圈的建設。

爲促進科學基礎研究應用於新藥研發,拜耳也一貫重視與本土學術機構的溝通及協作,先後於2009年、2014年分別與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建立了長期戰略科研合作。截至目前,拜耳與這兩家高校已累計開展超100個聯合研究項目,涵蓋新靶點的發現及結構解析,疾病發病機理及藥物作用機制研究、新分子形式藥物、新化學合成方法及創新劑型探索等。

無疑,中國市場在拜耳的重構中將發揮起重要的作用,同時隨着一系列的變革,未來的拜耳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