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爲“名師”當目標,是對年輕教師的誤導
不知從何時起,立志當"名師"成爲不少年輕教師的成長目標。在基層學校,許多專家和校長也時常這樣勉勵年輕人。每學期伊始,總有類似《新學期,你距離"名師"還有多遠?》《大數據告訴你,名師是這麼煉成的》等文章在網絡上流傳。
誠然,當我們開始談論教師個人成長時,總結其成長獲獎、成爲名師的各類規律,看似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冷靜下來思考,當成爲"名師"作爲年輕教師成功的標準,且當這一理念也同時成爲許多校長和老師深入骨髓的想法時,實則值得商榷。
我們可能太過關注青年教師的"成功路徑",卻似乎忘記了,青年教師不斷成長,終極目標或許並不是爲了成爲"名師",而是爲了孩子每一天的成長。
何爲"名師"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名師"?
作爲一名退休語文教師,我理解,"名師"之"名",即名望、聲望,或者說是影響力。通俗地說,名師就是有影響力的教師。而這個影響,顯然是教師的思想與實踐自然而然形成的社會影響。既然是"自然而然",那名師從來就是社會公認的,而不是誰"授予"的。
所以,現在許多地方評選優秀教師,諸如特級教師、勞動模範、標兵楷模、教育功勳等,固然可以由權威部門根據一定標準加以評定、授予相應稱號,但"名師"則不能,更不宜把名師細分爲"國家級名師""省級名師""市級名師"和"區(縣)級名師"。
實際上,我們現在所公認的那些真正的名師,他們當初基本都不是以成爲名師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的,而是他們不含一絲功利心、懷着一顆純粹的初心默默實踐的結果。
1999年,我和上海的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一起去拜訪於漪老師時,大家不約而同地聊到了教師成長。我問於老師:"您年輕時想沒想過,自己現在會名滿天下?"於老師笑了,她說:"剛工作時哪想那麼多啊!什麼‘名師’、什麼‘特級’,根本沒想過。我當時想的就是怎麼把每一堂課上好。"
如今成爲人民教育家的於漪老師,年輕時並非如有的專家所說"有明確的成長目標",她想得很簡單:怎麼把每一堂課上好。
那年,我還去拜訪了兒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老師。談到教師成長,她也說過類似的話:"剛工作的時候嘛,沒想那麼多,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怎麼對得起孩子們!"
這樸素的話,恰恰折射出兩位教育大家純粹的初心。正是這份"沒想那麼多"的初心,最終成就了她們當之無愧的名師風範。對成功者而言,一切外在的榮譽都不是他們本身的追求,而是事業賦予他們的意外收穫和額外獎賞。
不只是於漪和李吉林,當下我們還有一大批在教育界極富影響力的真正名師,當初他們也沒有想過去"影響"別人,更沒把"名師"作爲自己的成長目標。
年輕老師的成長路徑不該被"規劃"
在《爲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偉大一定是意外所得,與目標無關;相反,對於偉大的事業來說,目標具有誤導性。
當下,教師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公開課、課題和論文,是名師成長的三大砝碼。"表面上看,成爲名師不過是激勵年輕人成長的目標,即使達不到,但在追求的過程中也得到了成長,所謂"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但眼下,在不少中小學校,爲了實現"名師夢",年輕人付出的可不僅僅是個人努力和實踐反思,還要上公開課、完成課題和論文。
爲了評上各級"名師",立志成爲"名師"的年輕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磨課(公開課)上,用在編寫脫離實際的論文上,結果沒有心思上好正常的課,沒有精力研究班級管理,更沒有時間和孩子談心甚至一起玩兒……不少年輕教師在所謂"成長規劃"的誤導下,給自己訂下"三年拿下‘教壇新秀’,五年拿下‘市優青’,十年拿下‘高級教師’,十五年拿下‘特級教師’"之類的"成長計劃",爲了完成這個"計劃",距離學生的心越來越遠。
要知道,於漪、錢夢龍、李吉林等老師之所以成爲名師,並非通過"公開課、課題和論文"這"三大砝碼",而是用心上好每一堂面對學生的"家常課",才鑄就了他們名師的聲譽。所以,我們也應該冷靜思考一下:對於一個老師來說,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讓更多三尺講臺上的教師"被看見"
讓人喟嘆不已的是,最後被激勵成功、評上各級名師的是極少數。多數"敗下陣來"的老師,已經身心俱疲,甚至會影響他們對於教育的理解。我並不否認,這種"激勵機制"的確讓一些年輕人由稚嫩走向成熟,最後成爲名師,但這是極少數,而對更多的年輕人來說,所謂的"激勵機制",正讓他們從教的初心受到了打擊。
當我們在討論、關注那些在各類評比中成長起來的年輕教師時,也不能忽視,更多耕耘在一線、默默無聞的教師,他們的奉獻同樣應該"被看見"。
三尺講臺上,有不少這樣的老師:他們從年輕時就執着於教育,在幾十年的成長曆程中,雖然成績突出卻由於種種原因一直默默無聞,什麼"榮譽稱號"都沒有,然而,他們深受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愛戴,不但把知識和學問播撒進了學生的大腦,還把自己人格的豐碑鑄進了學生的心靈。在我看來,這樣的老師同樣偉大。
當然,偉大的人生不能被計劃,但平凡的生活可以有安排。比如,年輕教師可以構想如何由教學新手儘快成爲教學能手,最後成爲教學高手;可以探索在班級階段性地進行課程教改探索……這些構想都只是爲了眼前的孩子,爲了自己選擇的事業。
從教數十年,我觀察到,在別人看來"名滿天下"的優秀教師,他們第一天踏上講臺的時候,是那樣的純粹。沒有功利心,沒計較過收入,沒想過如何算"工作量",也沒想過獲得什麼榮譽,想的只是怎樣把眼前的這一堂課上好,怎樣把眼前這羣孩子帶好。那時候,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榮譽",不是"職稱",不是"論文",不是"課題"……
課堂上學生們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下課後學生們一張張無邪的笑臉,就是教師全部的追求,也是從教的初心。對於一個年輕教師來說,始終保持這樣一顆純粹的初心,比定下"成爲名師"的目標更可貴,因爲"孩子愛你,比什麼都重要"。
作者:李鎮西
文:李鎮西(作者爲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 圖:視覺中國 編輯:張鵬 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