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鏡出現千元機 滿足真需求方能成爲主流終端

本報記者 秦梟 北京報道

AR眼鏡的應用場景到底是什麼,多任務辦公、空間應用、還是3D照片?實際上大部分AR眼鏡廠商一直被這些“僞需求”困擾着。在10月28日召開的雷鳥創新Air3系列的發佈會上,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分享了一組用戶調研數據:91%的分體式AR眼鏡用戶主要使用眼鏡來觀影和遊戲。

李宏偉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這一結果揭示了用戶的真實需求,絕大多數用戶希望使用AR眼鏡來體驗沉浸式娛樂,而非複雜的多任務應用。然而遺憾的是,當前市場上卻有大量AR公司在用戶使用9%的場景裡投入了90%的研發精力,這實際上是遠離了用戶需求。”

真需求好過空中樓閣

2024年即將進入尾聲,AR眼鏡市場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態勢。

據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中國 AR 智能眼鏡出貨量在 2023 年同比大增64%。同時,市場調查機構IDC的數據也顯示,2023年中國AR出貨量達到24萬臺,較上年增長133.9%。雖然兩家市場調查機構統計口徑不一,但代表了AR眼鏡的增長態勢。

同時,今年以來,谷歌、Meta、蘋果、PICO等科技巨頭紛紛加碼佈局,一衆手機廠商也開始涉足AR領域,試圖尋找能夠替代智能手機的場景。來自雷鳥實驗室的數據顯示,AR眼鏡用戶真實使用場景,觀影占據了59%,遊戲佔據了32%,而AR眼鏡廠商一直強調的空間應用、3D拍照、多任務等場景只佔據了9%。

李宏偉表示:“我們發現用戶經常喜歡在沙發上,在高鐵上,在外出旅行途中,去享受AR眼鏡。而從雷鳥做的上千份調查數據顯示,91%的分體式AR眼鏡的用戶,最終只會拿眼鏡做兩件事,觀影和遊戲,其實他們只想好好看一部電影大片,或者是來一局競技遊戲。在眼下的2024年,我們認爲,分體AR眼鏡應該更加腳踏實地給用戶帶來體驗提升,而不是塑造空中樓閣。”

而觀影和遊戲最重要的是視覺體驗,目前市面上的AR眼鏡多采用Micro OLED+Birdbath的方案。Birdbath方案的光引擎主要由微顯示屏、球面鏡/組合器和分束器組成的光路系統構成。其中,微顯示屏決定了畫面效果,而光路系統則確保投射入眼的畫面儘可能地還原出微顯示器的顯示效果。對於採用 Birdbath方案的分體式AR眼鏡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精準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Birdbath的特性是顯示效果好,用戶購買此類產品的核心動力在於觀影和遊戲,因此,產品設計也應聚焦在提升這兩大場景的體驗。

雷鳥創新最新發布的Air 3系列依然選擇的是Birdbath方案。“Air 3的定位十分清晰,即拋棄其他一切僞需求場景,專注於用戶的觀影和遊戲體驗,打造影音AR眼鏡的下一代天花板。”在李宏偉看來,當前的AR眼鏡尚未成熟到可以完全取代手機的地步,離真正成爲主流智能終端還有一段路要走。

進入“千元機”時代

聚焦具體的場景,不僅能夠優化用戶體驗,也有效降低了硬件和研發成本。AR眼鏡市場雖然火爆,但數千元的價格也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被視爲將帶領AR眼鏡進入“iPhone時刻”的Vision Pro定價高達3499美元;Meta在2024年MetaConnect大會上發佈了其首款AR眼鏡原型機,代號Orion,其成本高達10000美元。

相較於海外動輒上萬美元的價格,國內主流消費級AR眼鏡廠商一直試圖降低產品價格,但也集中在2000~3000元的價格區間,鮮少千元機的出現。

雷鳥Air 3率先將分體式AR眼鏡的價格帶進2000元以內,定價 1699 元。李宏偉以特斯拉爲例,他表示:“作爲電動車領導者的特斯拉,除了一直在做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的探索之外,藉助其行業領導者的地位,特斯拉帶動了整個產業的成本下降,這使得特斯拉可以做出Model 3這類以合適的價格普惠大衆的車型,也正是這些車型,帶來了整個電動車行業從銷量到產業的全面爆發。”

雷鳥創新方面認爲,AR眼鏡的普及不僅僅取決於技術的先進性,更在於整個行業能否提供兼具高性價比和廣泛適用性的產品,真正讓每個人都能輕鬆體驗到AR帶來的創新生活方式。

“消費級AR眼鏡”當前依然是一個新的產業方向,而如何讓消費者更好地接受並融入這一技術,纔是當前各大品牌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當許多品牌選擇在產品中堆砌複雜功能、增加多任務應用等“僞需求”時,雷鳥創新轉而更加聚焦“觀影+遊戲”體驗,以較低的價格進入市場,雷鳥創新是否會爲行業帶來“雷鳥效應”?

天使投資人、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表示,千元AR眼鏡價格雖更易被消費者接受,若雷鳥創新低價入市獲良好反響,其他廠商可能爲爭市場份額而效仿。成本控制是關鍵,降價需有效控制成本,如藉助生產規模效應、供應鏈優化等。技術成熟度也影響廠商決策,因低價可能犧牲部分質量性能,所以其成熟度和可靠性需考量。品牌策略不同,有些品牌側重高端市場,不會輕易降價。再者,市場競爭壓力越大,廠商越可能通過降價吸引消費者。

(編輯:張靖超 審覈:李正豪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