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落幕後,斯坦福大學的39枚獎牌,給我一個“雞娃”新思路

神給人進化了兩種管道——教育和運動。

培養孩子的強健體魄,是最有性價比的“雞娃”。

作者 | 可樂媽

最近,巴黎奧運會落下了帷幕。

我看到一項統計,說這屆奧運會美國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及大學畢業生運動員共獲得了55枚獎牌。

光是斯坦福的學生就拿下了12金14銀13銅的好成績,獎牌總數量達到了39枚。

此外,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南加州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哈佛大學等知名學府的學生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體育特長生一直是世界一流大學最重要、最偏愛的招生羣體之一。

因爲他們認爲,體育生精力旺盛、做事專注,具有極強的競爭意識。

具備這些品質,即便不從事體育相關的工作,在其他領域也能取得一番成就。

中國也有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統計的全國63名高考狀元中,有34位平常喜歡運動;2017年調查的42名狀元中,24人愛好運動。

如今,很多父母逼着孩子內卷,恨不得讓孩子每分每秒都忙着做題。

可結果,不僅孩子的成績毫無起色,還讓他們被壓力和焦慮裹挾,身心健康都受到摧殘。

我自己曾經也是內卷大軍中的一員。

直到看了斯坦福大學的運動員學霸們我才意識到:換一種思路“雞娃”,或許對普通家庭來說纔是性價比更高的一條路。

運動

是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營養劑

曾任北京體育大學校長的楊燁教授指出:

的確,現在的孩子大多面臨着空前巨大的學業壓力,幾乎沒有時間運動。

這個暑假,我就深切體會到了這一點。

我家的小區住着三四個可樂的同班同學,可這整整一個假期,他們居然一次面都沒有碰到。

好幾次,可樂用電話手錶打電話給同學問:“今天出來玩嗎?”

得到的回覆都是:“今天不行,我媽媽/爸爸給我佈置了作業/課外書。”

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

超過6成的中小學生每天體育運動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甚至不運動。

他們犧牲掉運動的時間,玩耍的時間,甚至睡眠的時間去卷學習。

可相反的,運動纔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特效藥。

北京協和醫學院心理學專家楊霞老師的兒子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

但這孩子小時候很容易分心,協調能力差,情緒也很敏感。

換作一般父母,這時候可能就要忙不迭地給孩子報補習班了。

可30年間接診過超10萬問題兒童的楊霞老師知道,很多孩子之所以專注力不行,拖拉不自覺,核心原因還是缺乏運動和勞動。

所以,她從兒子4歲起,就堅持帶他爬山,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兒子18歲。

平日裡,母子倆還會一起遠行徒步,兩人曾去過世界十大徒步路線之一的環勃朗峰,6天走了85公里。

在培養運動習慣的過程中,兒子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從當初跟不上班級進度的後進生,成了大學門門功課全A的優等生。幾年後,還考上了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

爲什麼運動能有這麼大的魔力呢?

這是因爲人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而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與學習有關。

多巴胺,讓孩子心情愉悅;血清素,提升孩子的記憶力;正腎上腺素,則讓孩子更加專注。

這樣一來,學習的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哈佛醫學教授約翰·瑞迪還發現:

運動不僅能強健體魄,還能鍛鍊大腦,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改造心智與智商,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就像思想家盧梭說的:散步促進我的思想,我的身體必須不斷運動,腦筋纔會開動起來。

當其他孩子因長期伏案學習而被近視、疲憊、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困擾時,愛運動的孩子總能以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面對學業中那一個又一個挑戰。

這背後的秘密,正是運動的力量。

精神排毒最好的方式

就是讓孩子動起來

《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有一組數據觸目驚心:

我國18歲以下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28%。在抑鬱症患者羣體中,50%的抑鬱症患者爲在校學生,41%曾因抑鬱休學。

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現在的孩子可活動的空間真的太小了。

正如浙大教授沈華清說的:

“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關在籠子裡養大的。幼兒園是籠子、小學初中是籠子、高中更是個籠子。”

被困在籠子裡的孩子,永遠生不出強健的身體和堅韌的靈魂。

而想要破局,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走出去、動起來。

作家蔣方舟曾在一檔節目中談到過自己的經歷。

她年少成名,7歲開始寫作,9歲出版散文集,但同時,這一切也讓她感受到了無法言說的壓力,夜裡總是失眠。

在某個壓力大到快要崩潰的夜晚,她走出家門,沿着公園一圈圈地奔跑。

讓她意想不到的是,聽着耳旁呼嘯而過的風聲,她的心裡竟然升起了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

後來,她開始嘗試更多的運動,像是游泳、攀巖。

當她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好時她意識到,原來精神上的焦慮,可以通過運動得到緩解。

心理學家發現:面對困境時,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會不斷分泌壓力激素,讓人感到緊張、壓抑。

而運動,能有效抵抗杏仁核的過度反應,從而緩解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管理的就是情緒。

而運動恰好能夠讓青春期孩子內心的能量和身體裡的焦躁不安全部釋放出來。

當孩子開始運動,很多垃圾情緒,就會隨着汗水排出體外。

弱不禁風的身體

撐不起孩子的未來

熱播劇《小捨得》中,子悠聽話乖巧,成績優異,可即便如此,爲了備戰中考,媽媽還是勒令他退出足球隊。

一直把踢足球當成發泄出口的他,徹底崩潰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子悠媽媽這樣的誤解,認爲運動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只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可實際上,學習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馬拉松,精力旺盛的孩子才能脫穎而出。

對普通父母而言,最好的“雞娃”思路,就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強健的身體。

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來自浙江的學霸朱科航,畢業時收到了哈佛、斯坦福等9所世界名校全獎直博offer。

然而,朱科航的父母卻說:

自己對於兒子的學習一直沒有特別苛刻的要求,也沒帶他去過輔導班。

當別的孩子重複着家、學校、補習班三點一線的生活中,朱科航卻在玩溜冰、玩滑板、玩魔方。

每逢節假日,父母還會帶兒子去鄉間、山野親近自然。

這一切都是因爲朱科航小時候抵抗力太差,總是生病請假。

媽媽意識到這點後,決定趁週末陪兒子一起騎車去外婆家,一趟差不多要4個多小時。

慢慢地,媽媽明顯地感覺到兒子不僅身體素質提高了,做事情也變得格外專注。

上初中時,別的孩子要寫到晚上11點的作業,他9點前就能全部完成了。

正是父母堅持“雞”運動的教育理念,才讓朱科航一路斬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生最高獎學金,併成爲物理學院設立“嚴濟慈獎學金”後的第一位獲獎者。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唐江澎曾提出: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是給孩子優秀而健全的人格。”

其中,培養終身運動者是排在首位的。

如果說雞娃是一次投資,那麼運動絕對能讓我們穩賺不賠。

它會讓我們的孩子在無形中展現活力滿滿的狀態,打開情緒的枷鎖,而不是成爲一個脆弱的做題機器。

哲學家柏拉圖說:

孩子的童年,不該只有作業、考試和分數。

未來的社會,需要的也不是一個病病歪歪、心靈殘缺的青年。

所以,別再把我們的孩子關在“籠子”裡了,讓他們迎着風肆意奔跑,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

點個贊吧,從今天起和孩子一起運動吧,此刻就是最好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