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基恩什麼鬼?IGN中文版爲何遭遇集體吐槽
作爲全球最大的遊戲媒體之一,IGN(Imagine Games Network)是全球玩家認可的遊戲媒體,該網站經常成爲新遊戲資訊、遊戲測評和相關娛樂信息的首發網站。日前,這家知名的遊戲網站的中文版悄然上線,但意想不到的是,悄悄上線的IGN中文版遭到了國內玩家甚至是衆多遊戲媒體的吐槽。
IGN背後是誰?
IGN是一家由喬納森·辛普森·賓特在1996年創辦的網站,以電子遊戲爲主要內容,母公司是IGN Entertainment(GameSpy、AskMen、爛番茄持有者)。IGN的主要網站包含數個頻道,這些頻道就像多玩論壇的遊戲專區,如IGN包含的頻道有:reviews(測評)、PS4、PC、Switch等,除了各個遊戲平臺的頻道,還有電影、電視、VR等多個娛樂頻道。
根據IGN中文版網站的消息,IGN中文版網站正式上線的時間是2月27日,不過有玩家發現,IGN中文版在2月24日就上線了,然而,IGN中文版採用了「.中國」結尾的域名「IGN.中國」,這在商業網站中非常少見,腦洞大開的玩家可能認爲IGN採用此域名是對中國遊戲市場的重視。然而,如果你夠仔細,卻發現主頁上有一行小字。
IGN中文版主頁的最下方有一行小字,“IGN中國由北京岸基恩娛樂科技有限公司經特許授權運營”,通過進一步搜索,北京岸基恩娛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8月,是一家專注於手機及手持設備的互動娛樂媒體,是一個專注於手機遊戲行業但更側重手機網絡遊戲的綜合性門戶網站,內容上傾向於原創手遊攻略,幫助遊戲愛好者能夠利用碎片時間帶來長期的歡樂。
這就完了?筆者不死心,經過多次搜索,查到了更多的信息,岸基恩娛樂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羣悅星娛樂文化有限公司”有一定的關聯,前者還與一家“北京素羅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聯,但是北京素羅科技有限公司的信息找不到,筆者卻找到了一家上海素羅科技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名爲朱浩彬,這就確定了這兩家公司的法人代表是一個人。通過搜索上海素羅科技有限公司,就能看到他們的遊戲,但是一般的網站底部會有聯繫方式、招聘信息等,點擊這家網站的聯繫方式以及招聘信息,顯示的都是404,可見這個網站只是一個“空殼”。
IGN中國過於“接地氣”遭吐槽
筆者首先想說的是,只要你打開IGN中國的網頁,再想去IGN其他地區的網站,會自動跳到IGN中國,你需要在IGN中國的首頁LOGO處選擇地區才能跳轉到其他地區的IGN。從內容上看,手遊軟文居多,這導致網站整體顯得很low,low內容加上low設計,引來玩家甚至國內多家遊戲媒體的吐槽。
IGN素來在世界玩家心中比較權威(雖然也會收錢寫軟文),衆多遊戲的測評文章IGN會在第一時間發佈,衆多第一手遊戲消息也是從IGN發出,所以IGN在玩家心中有比較高的地位,也獲得了廣大玩家的認可。
這畫風這內容……真不是假IGN嗎?
縱觀IGN中國的內容以及編排的水平,想在中國的遊戲媒體內立足,恐怕真的很難。
如果IGN中文版想在中國紮根,既要和17173、愛玩等綜合性媒體競爭,主機和PC類要和遊民星空、機核、遊戲時光、3DM以及A9VG等競爭,手遊要和觸樂、着迷網等手遊媒體競爭,在這片山頭林立的地方,與提到的以及未提到的遊戲媒體競爭,IGN中國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大量的遊戲推廣(軟文)信息佔據了顯眼的位置,就這一點顯得IGN特別“本地化”,特別“接地氣”,然而,這和IGN自身的定位相距甚遠。很顯然,IGN中國不是IGN本部直接管理的,而是由中國一家原本做手遊“媒體”的公司代理運營,能看到大量手遊軟文也就不足爲怪了。
中國遊戲媒體的現狀不容樂觀
從IGN中國延伸出來,我們不得不提及目前中國遊戲媒體的現狀,不容樂觀。
遊戲雜誌在2005年之前做的有聲有色,出現了《電子遊戲軟件》《大衆軟件》《遊戲機實用技術》等,由於雜誌的篇幅有限,內容無法做到深度和廣度的完美結合,針對一款遊戲進行長篇大論的介紹,勢必會造成對這款遊戲不感興趣的玩家的小牴觸。所以,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網絡遊戲媒體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超過了雜誌,目前的遊戲雜誌基本死光了,尚且僅存的幾家發行量很低。
最後一期《大衆軟件》發起衆籌
網絡遊戲媒體在2000年之後迎來了高速發展,很大原因在於2000年至2010年。這十年間可謂是中國網遊的黃金十年,而遊戲媒體也跟着端遊的興盛逐漸從多家林立,被17173、多玩、遊民星空、遊俠網等各有特色的網絡遊戲媒體佔據。
這裡多說一句,有的玩家看不起遊民星空、遊俠網、3DM等提供過盜版資源的網站,殊不知他們的遊戲專區內容十分豐富,一個遊戲專區就能媲美一家wiki網站。
網絡相比紙媒,最大的優勢在於快捷。上午開完遊戲發佈會,下午新聞稿件就出來了,雜誌的話週刊要一週,更不用說半月刊和月刊了。又由於網媒幾乎不存在篇幅有限的問題,能夠在虛擬的網絡裡無限擴展,所以內容會比雜誌做的更加豐富、更加有深度,漸漸地,遊戲廠商作爲廣告主,把遊戲廣告都投到了網絡遊戲媒體上,雜誌依賴於廣告投放,結果沒有了遊戲廠商的投放,最終死掉了。
過了2010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對網絡遊戲媒體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之前流行的門戶網站,現在都被公衆號、頭條號所衝擊,遊戲媒體的網站同樣受到移動互聯網的衝擊,一時間,無法形成具有影響力的遊戲媒體,老牌媒體17173也在收縮,多玩則在2017年改版成視頻網站,手遊媒體有影響力的觸樂算一個,遊戲葡萄偏向產業向,以本站遊戲頻道爲前身的愛玩網在2016年崛起,成爲一個綜合向遊戲網站。
手遊的興起,帶來了渠道的強勢發展,各個品牌的國產安卓機,都會有自己的應用商店,豌豆莢、91助手這種應用商店,也都屬於渠道。渠道可以操縱排名,甚至擁有推送的權力,安利用戶下載相關遊戲。手遊種類多,玩法比端遊簡單,下載也方便,時間上更加碎片化,基本不需要像傳統的遊戲網站設立手遊專區,專門寫遊戲攻略,給玩家提供交流平臺等。
這時候的遊戲廠商把更多的廣告推廣費砸到了渠道身上,依靠渠道的推廣力量,讓玩家儘可能的下載自己的遊戲,網媒真的不好過了。
IGN中國的隱憂?
中國的遊戲媒體最缺乏的不是深度不夠,而是權威性不夠,爲了獲得收入,不顧玩家體驗發佈各種軟文,降低了媒體在玩家中的威信。IGN也有軟文,也有對某款遊戲評價不客觀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還是很少的,有的人總是抓住IGN的小辮子不放,而忽視了IGN對遊戲的大部分評分以及測評對玩家是有用的。媒體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廣告,如何做到滿足用戶(玩家)又要滿足廣告商(遊戲廠商)的需求,無異於走鋼絲。
這個IGN可能是個假IGN
對於IGN中國來說,發佈軟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除了軟文,沒有深度的文章,也沒有遊戲的測評與評分。知乎、微博、微信公衆號等很多個人和機構都已經有熱門遊戲的深度文章,而評分機制卻少之又少,唯一有印象的是豆瓣遊戲。
豆瓣遊戲的問題在於,豆瓣用戶的屬性雖然與遊戲用戶有重疊,但是重疊的部分很小,豆瓣一向被認爲是小衆、文藝青年的聚集地,遊戲用戶大部分是大衆化的普通人,是一個玩家,而不是什麼小衆的文藝青年。所以,豆瓣遊戲不溫不火。
不溫不火的豆瓣遊戲主頁
IGN中國完全可以借IGN自身的影響力,翻譯IGN的深度內容,並按照豆瓣的形式,推出一個遊戲評分機制,IGN中國自己評分或者玩家投票都可以,這在中國的遊戲媒體上還是空白,主要的困難是,手機遊戲大行其道,主機遊戲、PC遊戲以及手機遊戲的數量越來越多,前期可能需要一定積累,不斷的吸引用戶前來打分或者評分。
當然,這麼做是需要資金的支持,更需要時間的積累,如果一味想着賺快錢,賺一波就走人的心態來運作一家媒體,真的不如不去運作。2016年的TapTap以及愛玩網,一個偏渠道,一個偏媒體,哪一個不是用錢砸出來的?
希望IGN中國成爲一股清流,而非“毒流”。
歡迎參加——愛玩網百萬稿費徵稿活動:當金牌作者,開本站專欄,領豐厚稿費,得專屬周邊!
遊戲專欄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歡迎關注愛玩APP【精選】板塊,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