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一字泄臺海玄機

1996年臺海危機美國派出2個航空母艦打擊羣,構成越戰結束後美國在西太平洋最大規模的軍力部署。當時美艦的確切位置,美方有意無意含混其詞,如今事隔20多年,美國在臺協會(AIT)給了正式答案:美艦當時沒有進入臺灣海峽。

今年是AIT成立40週年,AIT網站推出《[email protected]:歷史上的今天》專欄,最新內容提及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試射飛彈,爆發第3次臺海危機」,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派出「尼米茲」號和「獨立」號兩艘航母,在1996年的3月8日至11日to patrol the area off the Taiwan Strait,意即「巡弋臺灣海峽周邊」。如果是of,當然就是美艦進入臺海;可是AIT用的是off,多了一個英文字母f,意思完全不同,證實了某些人多年來的推斷,即美艦根本沒有進入臺海。嚴格說來,AIT不但是「一字師」,更是不折不扣的「一字母師」。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在6月27日下令第七艦隊巡弋臺海,一方面防範共軍犯臺,一方面阻止國軍反攻。那可是紮紮實實地進入臺海「巡弋臺灣海峽」,發揮嚇阻作用。當時的實力對比,美軍自由出入臺海,共軍只能望洋興嘆。

可是1996年,共軍實力盡管依然落後美軍一大截,但畢竟已非吳下阿蒙,尤其美國航母遠道而來,其中一艘還是結束數月的中東任務,正在返航途中。相形之下,共軍以逸待勞,且佔有數量優勢,所以美軍最終並未進入臺海。

1996年的經歷,使共軍訓練大綱中的「三打三防」出現了1950年代以來的第三個版本:「打衛星,打預警機,打航母」。無怪乎到了前幾年,有人問,如果臺海再生波,美國是否還會再派航母?美國國防部主管官員的回答是「我們會考慮另外的做法」云云

當然,航母依然是美國可能的選項,至少在危機尚未發生之際,美國航母打擊羣展現的整體實力,水上艦隻水下艦隻、甲板上的各型飛機等,威風凜凜,舉世無人可與匹敵。然而,身居臺灣,必須瞭解,美艦過臺海原因之一是臺海屬國際航道,誰都可以通行。美艦在和平時期「通過」,未必等於會在非常時期「進入」。

96年不同於50年,如今又不同於96年,與其寄望於美艦在危機中進入臺海,不如好好思考如何避免危機。如今很快又是大選年,會不會有人絞盡腦汁製造危機,作爲窮途末路時的勝選手段?最近有人推動讓蔡英文總統到美國國會演講,即可能產生這樣的效應。只是美國洞悉此一伎倆,經由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等人發話,明確表示反對,算是拔除引信。

2008年的大選,選情欠佳的民進黨在2007年下半年重施「公投綁大選」之計,且是極具挑釁意味的「入聯公投」。美國自有對策,由國務院東亞副助卿柯慶生出面,以極其嚴厲的字眼批駁民進黨政府,並說期盼臺灣人民識破「入聯公投」中的花言巧語。

12年後的今天,聲勢落後的民進黨會使出什麼花招?臺海會不會重現危機?臺北北京華府各有盤算。還好臺灣選民理性、聰慧,自有明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