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天演論

二○二三年五月初,好萊塢發生了一場由一萬五千名編劇參與的罷工事件,美國編劇工會提出四大訴求之一,要求規範ChatGPT等AI聊天機器人的使用,並明文禁止其用於撰寫或改寫劇本。然而,這項訴求遭到製片廠的回絕。

美國演員工會隨後也參與抗爭,除了關注薪酬問題外,同樣對AI的擴散表示擔憂,並擔心AI的普及可能對劇本創作的價值產生影響,進而損害整個影視行業的專業性。這場爭議凸顯了AI技術與文化產業之間的衝突,同時也提出了在技術發展的同時如何保障人類創意和專業工作者的權益的問題。這一連串事件讓我想起嚴復(1854─1921)由他的著作《赫胥黎天演論》(簡稱《天演論》)所歸納出有名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結論。

嚴復是福建船政學堂的第一屆學生,因成績優異而被保送到英國留學。在一八七九年學成返國的那一年,他熟讀了英國許多重要的人文社會著作,包括赫胥黎的《演化論與倫理學》。

嚴復的同學後來都成爲北洋水師的重要人物。甲午戰爭,嚴復的同學以及他教導的菁英學生幾乎全部犧牲(他的學生黎元洪則在廣甲號被擊沉後,跳水逃回)。嚴復相當悲憤,痛哭之後,終於領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重要性,將《演化論與倫理學》推廣於中國。

赫胥黎的原着僅佔嚴復《天演論》不到百分之卅的內容。赫胥黎認爲倫理學不能等同於生物演化論,而嚴復則認爲自然界的進化規律完全適用於人類社會,並融入了斯賓賽(優勝劣敗)、亞當斯密(國富論)、達爾文(物種起源)、馬爾薩斯(幾何級數)等理論,最終得出了自強保種的結論。嚴復的著作出版於一八九八年,對中國人產生巨大影響。同年爆發美西戰爭,西班牙大敗,如甲午戰爭的中國。西班牙國內菁英反省,進行類似於嚴復想法的九八世代運動,歷史的巧合,妙不可言。

一九○三年時十三歲的胡洪騂(1891─1962),在課堂上跟老師讀《天演論》,第一個反應,就是改名字,用「適者生存」裡的「適」字,有了一個新名字「胡適」。《天演論》以傳統桐城派文體寫作,胡適接受其理念,卻在適者生存的競爭下提倡白話文,推翻《天演論》的文體,成爲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

在天演論盛行的時期,辜鴻銘(1857─1928)認爲當時最可恨的人是嚴復,違背赫胥黎本意,導致「舊不如新」的觀念盛行,違反中國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產生不少後遺症。然而辜鴻銘阻擋不了嚴復造成的洪流,也造成中國拋棄許多優良文化傳統的惡果。

辜鴻銘對嚴復的批評讓我們反思,讓我們瞭解到有必要更深入探討如何在AI時代中保障人類創意和專業工作者的權益。這場好萊塢的編劇罷工事件呈現了人工智慧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不可避免的磨擦。保護人類創意和專業工作者的權益需要一個全面性的方法。政府、產業和工會等利益相關者需要攜手合作,制定明確的法律和標準,以確保AI的應用在不損害專業從業者權益的前提下進行。(作者爲前科技部代理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