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互動課斑馬、小猴、瓜瓜龍,哪家英語啓蒙課兼顧思維和提分?
本文系本站教育原創深度欄目《教育公評》出品,由編輯原創撰寫,旨在幫助家長和同學們,在面臨教育選擇時做出更好的判斷。
很多父母在培養孩子上一絲不苟、百分百投入,尤其是給孩子報班選課時更爲勤奮,在付出與收效上反覆權衡,親試聽、扒論壇、聽建議,但一到要給寶貝下定選課決心時又開始猶豫不決、患得患失,若在多門課程中周旋時,更是滿滿的疲憊感和無力感。
事實上,多看多聽多體驗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寶爸寶媽們已經完成了80%的選課工作,至於最後決策的臨門一腳,正是本文的價值所在。
>> 想快速瞭解評測結果,直接拉到文末↓↓
>> 想清楚評測細節,請耐心閱讀全文哦
本文選出市面上大家最熟悉的3款課程進行測評:斑馬AI課(英語)、小猴AI課(英語)、瓜瓜龍英語。
三款課程同屬在線啓蒙英語賽道,從適齡範圍、教學形式、收費標準、師資配備等基礎信息看,非常相似。一表搞定↓↓:
總的來說,斑馬和小猴在一款APP上打通三科學習資源,對家長來說更省時省力。對寶貝來說,獲取學習資料、切換學科內容更容易更便捷更高效。
三家課程的基礎信息如此相似,那他們之間的差異和各自價值體現在哪裡?下面我從【課程體系】【能力上限】【課程內容】【輸入&輸出強度】【服務和產品體驗】五個維度爲大家做細緻展示。如寶爸寶媽看後有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事實上,當評測其他英語課程時,這套評測模型同樣適用哦!
1. 斑馬英語:課程體系開發完整,分5個等級S1-S5。S1適合2-4歲,S2適合4-6歲,S3適合6-8歲,學完S3才能學S4,學完S4才能學S5。
2. 小猴英語:設計分5個等級L0-L4,L0適合2-3歲,L1適合3-5歲,L2適合5-6歲,L3適合6-7歲,L4適合7-8歲。But目前課程只開發到L2,L3和L4處於研發中,尚未上線。
3. 瓜瓜龍英語:課程體系開發完整,分3個等級K0-K2。K0適合2-4歲,K1適合4-6歲,K2適合6-8歲。
寶貝英語學到什麼程度,很多家長會拿國際上常用的兒童英語水平測試標準來對照,時不時地讓寶貝考個試測一測。其中,歐標CERF、劍橋少兒英語YEL(屬於歐標體系下)、三一口語CESE、美標CCSS、小託福等比較常見。
個人觀點,歐標CEFR側重日常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難度適中,大家熟悉的雅思IELTS、劍橋少兒YEL、劍五MSE(KET/PET)考試都是基於這一體系進行課程設計的。而CCSS美標似乎更適合母語是英語的學習者,語言難度高,側重英語思維辯證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培養。
回到3款產品上,基於現有課程,能力觸達上限依次爲:斑馬>小猴&瓜瓜龍。
1. 斑馬英語:孩子完成S3(6-8歲)學習後,可達到劍橋YEL Starters水準,完成S5學習後可達到劍橋Flyers水準。
2. 小猴英語:由於課程體系只開發到L2(5-6歲),完成學習後可達到YEL Starters水準。
3. 瓜瓜龍英語:孩子完成K2(6-8歲)學習後可達到YEL Starters水準。
1. 斑馬英語:每週5天課,3天新知課(週一至週三),2天覆習課(週四和週五),週五TV直播課20分鐘±。每節新知課15分鐘,包括7個環節。
特色:
(1)video環節:完整的童話劇故事,寶貝需要全程通過英語聽力輸入,藉助圖像、老師的肢體動作和猜測,推進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英語成爲唯一可以使用的工具。由於兒童較成人更容易將聲音和實物本身建立反射,即兒童語言獲取路徑:猜測—>形成條件反射—>語言區—>語言思維。而人類思維正是通過以語言符號爲中介的兩種條件反射的結合(巴甫洛夫的第一信號系統條件反射和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所以,這一學習過程,正是培養寶貝英語思維的關鍵環節。對照學習二語的成人,則必須建立從外語到母語再到事物本身之間的反射,學習語言路徑:學習—>記憶—>記憶區—>知識。在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下,兒童天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即"語言習得機制(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其中韋尼克區(Wernicke)負責輸入,布洛卡區(Broca)負責輸出,而這兩個區域都不屬於記憶區域。由此可見,成人與兒童在語言獲取路徑上,使用或優先發展的是不同腦區。要訓練出自動化水平的語言技能,歸根到底還是要遵循腦神經科學發展規律,抓住童年語言習得的關鍵期,畢竟生理髮育會造成大腦程序性記憶系統功能的衰退,這也是科學事實(神經生理學家Penfield和Roberts從大腦可塑性的角度,提出2-12歲以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即語言習得關鍵期理論&美國喬治城大學Ullman教授 DP-Model模型,提出大腦陳述性-程序性記憶系統提論發展規律,青春期前程序性記憶系統優勢會隨生理髮育而衰退)。
(2)zebra call環節:模擬真人互動。(打開你的攝像頭)外教老師正對鏡頭,彷彿在和寶貝微信通話,就着身邊場景和事物複習當天的知識點,並不斷提出問題,提問後會留出空白時間等寶貝作答。這種真實場景下的互動對話,不僅生動直觀,還跟現場生活場景建立強關聯,會讓寶貝感到既有趣又耳目一新。
(3)TV直播課:真人+動畫背景,在故事情節中需要寶貝進行開口輸出和理解輸出,以開口輸出爲主。語速慢,對比後明顯感覺是在跟寶貝對話。同時,沒有英語字幕,完全需要寶貝猜測和全神貫注地進入故事情節,跟進老師的講述。
總體來看,斑馬極其注重輸入,尤其注重理解性內容的輸入輸出,幫助寶貝建立英語思維。Video環節全程英語推進、zebra call模擬真人視頻電話、TV直播課全程沒有字幕提示,這些環節都暗含着“強制”理解的過程。課程內容整體連貫性好,複習題型多變,讓寶貝感覺既在學習,又在使用語言,還在遊戲(看“動畫片”)。
2. 小猴英語:每週5天課,4天新知課(週一到週四),週五是TV直播複習課。每節課15分鐘,每節新知課包含Learning互動學、Highlights知識點、Speaking開口練、Quiz趣味測和Showtime精彩秀、Report 反饋報告6個環節。
特色:
(1)Learning互動學環節:練習發音,每節課的核心字母和核心詞會在這個環節體現。特色有二:其一,每次需要寶貝“輸出(開口+理解)”時,都會在屏幕上方出現時間進度條,需要寶貝在規範時間範圍內完成輸出,如果超時會出現time’s up的字樣。如下圖所示↓↓
其二,“學習”環節屏幕下方的進度條上會顯示“輸出量”,每個節點都代表一次“輸出”,有的需要寶貝開口輸出,有的是理解性輸出(本篇把開口輸出以外的輸出,如選擇\連線\拼圖等題型,被定義到爲理解性輸出),家長可以一目瞭然↓↓
(2)Highlights知識點環節:真人口型示範,強化發音。
(3)speaking開口練環節:引入虛擬peer學伴因素。老師給寶貝一次示範跟讀後,旁邊虛擬的4位小朋友依次領讀,最後自家寶貝被call到。儘管這是個僞互動的過程,但極賦儀式感。符合啓蒙階段孩子模仿、競爭的天性,同時同伴共學也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良性機制。
(4)整個學習過程都有中文提示,如“寶貝動動小手拖一拖/小朋友點擊一下泡泡哦/跟着小手拖動拼圖吧/小朋友來點擊正確的圖片吧”等,上下環節切換也是中文頁面。一方面推測產品指令不清晰,加入中文指導有利於寶貝推進學習進度;另一方面中英同步,不利於寶貝英語思維的建立。
總體來看,從環節設計看“外語”部分成爲訓練目標,外顯效果被強化。(在語言學中,語言被分爲交流時用的“外語”和思考時用的“內語”。)Quiz環節,題型重複度高,主要是認讀、拼圖、選擇三種。Showtime環節,老師主要通過singing & dancing 的方式引導寶貝進行開口輸出,爲小朋友留出跟讀模仿時間。
3. 瓜瓜龍英語:每週6天課,3天新知課(週一到週三),每節新知課包括7個環節。週四複習課,週五閱讀拓展課(實則也是複習課,將3天新知課所學過的詞彙、句子編成小故事,讓寶貝對所學內容進行復習和鞏固),1節比拼答題(週六和週日都可以參與,答題內容相同)。
特點:
(1)phonics story環節:靠英語聽力輸入來推動對劇情的理解,屏幕下方的進度條會顯示“輸出量”,這點兼具了斑馬video童話劇環節和小猴leaning互動學環節的特點。但5分10秒的視頻,輸出在3:30秒出現,時間太靠後,鋪墊過長寶貝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僅輸出2次(2個)自然拼讀詞彙,沒有對自然拼讀字母因進行跟讀反饋,只空出時間讓寶貝模仿發音。
(2)words環節:塗色是啓蒙階段寶貝們非常喜歡的動手活動,符合該階段寶貝色彩和圖像思維的運用和發展。背景配以灑灑的塗色聲效,會帶給寶貝驚喜有趣的體驗。這也是斑馬和小猴中沒有的。
(3)週三的video環節是一節STEAM課:每節STEAM課設置一個主題如下圖展示的Weather Station(氣象站)。App中老師帶領寶貝們在主題場景下通過簡單的手工製作與學科知識相結合的方式學習相應的詞彙和句型,很好地培養了寶貝們的學科知識和動手能力。同時,線下教輔材料中也有STEAM物料,家長可以和寶貝們一起完成,不清楚的地方還可以重複觀看App端課程內容。
(4)閱讀拓展課:週四的閱讀拓展課讓人感到驚喜,雖然是對前三天新知課裡出現的核心詞、核心句的複習,但繪本故事從單詞word、朗讀reading、動畫故事video、跟讀speaking、測驗quiz,5個維度進行練習。但word環節是圖形對應,聽力輸入,與單詞本身關聯不大。Video的動畫效果很棒,是寶貝非常喜歡非常期待的一節課。
(5)比拼答題:週六/日2天的題目相同,寶貝可以參與2次,真人同學線上一起PK,爭做winner。這部門內容兼具quiz和game屬性,既檢驗了寶貝一週的學習效果,又通過孩子喜歡且符合孩子天性的遊戲競爭方式,提升寶貝們的參與度,在PK過程中收穫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因爲是真人同學競爭,大大促進了良好學伴關係的建立,winner寶貝還能收穫滿滿榮譽感。
總體來看,瓜瓜龍週一到週三的新知課中,showtime是個敗筆,不僅需要從橫屏切換到豎屏,核心詞和核心句的跟讀和自主表達指令模糊,也無反饋,似乎是沒有考慮清楚的一個功能。週三video環節的STEAM課兼顧線上教學和線下實操,通過課程設計瞭解學科知識掌握相關詞彙和句型,培養寶貝們的學科認知和動手能力。週四的繪本拓展課是亮點,多維度對核心詞、核心句進行復習和鞏固,動畫效果讓繪本內容更加生動。週六日的比拼答題更具趣味性。Practice環節,題型較少,拼讀詞彙、核心詞、核心句的複習題型高度重複。
三家課程對比後感受:斑馬英語課程完整無明顯短板,小猴英語全程中文提示過多,對希望通過沉浸式學習啓蒙的家長來說是個瑕疵。瓜瓜龍形式豐富,但showtime是個bug。教學方法上,都採用了TPR教學方法(total physical reponse),老師通過肢體動作傳遞教學內容,寶貝通過觀看/模仿/想象/猜測進行學習和理解。同時,三家課程每天都設置了隨堂測環節。最新實驗證明,低難度的隨堂測驗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提升班級的整體學業水平。與選擇題相比,以書面回答的測驗更有利於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Marcus Crede與心理學研究生Sotola,實驗證明了頻繁的隨堂測驗與提高學生成績之間的關係)。最後在report上,開口輸出量是重要考覈指標,三家均有體現。同時,report可上傳到作品牆(發送老師點評),賬號後臺可以收到老師對寶貝學習內容的點評,這種即時反饋,對寶貝也有着積極影響。如下圖所示,開口次數是重要的考覈指標。
輸入強度斑馬>小猴>瓜瓜龍;輸出強度小猴>瓜瓜龍>斑馬。
說到語言的輸入輸出,繞不過2個人,他們分別是最先提出語言輸入輸出理論的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和Swain。Krashen在80年代提出"語言輸入說"的假設(Input Hypothesis)。他認爲,語言習得是通過接收大量"可理解輸入"產生的。"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包括語言難度不超過但略高於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模式爲i+1(i 學習者現有水平,+1新的語言成分和形式)。Krashen認爲理想的輸入包含4個特徵:(1)可理解性(comprehension);(2)既有趣又有關聯(interesting and relevant);(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i+1)。
對上述觀點,我們可以理解爲:(1)可理解性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再多再好也是噪音。(2)必須對語言進行加工,使輸入的語料要有趣,且有關聯,只有這樣學習者纔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3)對於二語初學者或啓蒙者,按語法程序安排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輸入量必須要足夠大足夠豐富。
“Krashen輸入假說”依據的重要理論是“語言學習沉默期”。他在研究中發現,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纔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個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習得。在沉默期裡,外界的語言輸入在兒童的大腦中逐漸積累、形成潛意識,然後逐步喚醒大腦中的語言信息,這是兒童語言運用(理解和表達)的準備階段。當這種準備積累到一定程度,在外部環境的作用下,兒童纔開始理解和說出大量的話語。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但只有順利度過沉默期後,有計劃、有步驟地輸出才能開始進行。
Swain於1986年提出“可理解輸出假說”。他認爲,可理解輸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固然重要,但仍不足以使學習者全面發展二語水平。如果學習者想二語表達流利、準確,就要進行“可理解性輸出”。而且近年來,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也證明了輸出的重要性,輸出有注意功能、假設檢驗功能和元語言功能。
依據理論,我們來看看3款課程各自的情況:
1. 斑馬英語:新知輸入,即核心詞、核心句的輸入量和重複度;場景豐富度,即場景類型和切換頻次;以及課外配套繪本數量和主題豐富性上更勝一籌。S1-S3學習7000+閱讀詞彙,690+核心詞,330+核心句,280+自拼詞彙,430本英文繪本,90首英文兒歌。開口輸出3300次/年。
2. 小猴英語:L0-L2學習324+核心詞,324+核心句,238+自拼詞彙,144+英文繪本,170+兒歌。
3. 瓜瓜龍英語:K0-K2學習800+核心詞,144+核心句,144+自拼組合及詞彙、140+英文繪本,800+兒歌。
服務主要包括:(1)班主任1對1服務;(2)班主任1對多微信羣內課程輔導與督學。
1. 購課過程
(1)購買課程。小猴體驗課都是L1,不提供其他等級體驗課的選擇。斑馬和瓜瓜龍體驗課可選等級,如開課前想調換,可與班主任在微信上說明調換理由,班主任會憑對話截圖幫忙申請退費,家長可再次購買等級合適的體驗課。
(2)添加班主任。小猴班主任反饋速度快;瓜瓜龍班主任都是下午才上班,建議家長下午購課並完成添加班主任的操作。
2. 班主任1對1服務
(1)三家老師都做到了有問必答,耐心、細緻,但由於服務人數多等原因,迴應都不會太快。
(3)開課前(通常每週一上課),班主任需要家長配合完成2件事。一是填寫寶貝基礎信息問卷,包含寶貝年齡、英語基礎、學習目的、學習對接人、優選上課時間、轉化意願、報課渠道等。二是爲寶貝錄製一段自我介紹的小視頻。三家操作基本一致。
3. 社羣輔導/督學服務
(1)拉家長入羣。班主任會在班級羣內對每位寶貝的自我介紹小視頻進行逐一、實時的語音歡迎點評,並@家長。反饋真實迅速,家長體驗好。同時,會穿插發佈一些羣規及開課注意事項等。三家社羣自我介紹環節的參與度在15%-20%。小猴英語一個班主任對接200人,瓜瓜龍1個班主任對接100人家長羣。下圖以小猴班級羣爲例↓↓
(2)開班典禮。三家都有,一般在正式開課前一晚,由班主任主持。老師【課程內容】【上課形式】【上課福利】等信息。從英語在考試中的地位以及社會對英語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傳遞給家長英語啓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穿插語言學習關鍵期理論。突出自身課程特色。提供給家長全學段的完整課程大綱。最後將開班禮羣聊信息整合好發佈到羣內同時1對1給到每一位家長。
(3)羣課表。通常包含5個環節,早7點,班主任發佈當日課程內容及學習重點;中午12-1點,班主任發佈複習內容;下午4點,指導家長使用線下配套材料(+小視頻展示),或分享英語啓蒙知識。晚間7-8點,班主任公佈完課寶貝光榮榜。晚9-10點,當日課程總結、明日課程預告。三家在環節和時間上略有不同,下圖以瓜瓜龍爲例↓↓
(4)羣分享。斑馬英語,班主任會在微信羣裡發小視頻,內容是當日單詞、句型的領讀。還會進行發音注意事項的講解。視頻內容1分鐘±。同時,班主任會發布錄視頻的小任務,讓寶貝利用身邊素材練習當天所學的詞彙和句型,然後對反饋到班級羣裡的視頻進行逐條點評。斑馬的參與度在20%左右。而小猴英語和瓜瓜龍要求反饋的是寶貝的學習報告。參看下圖,做左到右依次是斑馬、小猴、瓜瓜龍↓↓
APP體驗,3款產品在使用舒適度、去外顯化遊戲、視力保護方面都有所兼顧:
1. App使用舒適度:3款APP都做到了頁面簡潔、操作簡單、加載速度快、聲音錄製清晰、畫質優良。但瓜瓜龍的showtime環節,突然從橫屏切換到豎屏,且跟讀/自主表達功能模糊,邏輯有點混亂,有種生搬硬套的感覺。
2. 去外顯遊戲化:斑馬把趣味性融入在了豐富的場景設計、童話劇情節和動畫效果中;小猴增加僞同伴和唱歌跳舞的精彩秀來提升趣味性;瓜瓜龍通過情景劇和比拼答題來提升趣味性。三款課程基本上都能消除家長對遊戲化課程內容設計的擔憂。
3. 視力保護:每堂課在15分鐘,提供pad版,避免小屏對寶貝視力的影響。
從主體課程來看,評測結論如下:
斑馬英語,課程體系開發完整,強輸入弱輸出,全程英文,對寶貝建立英語思維幫助更大,非常適合0基礎/低幼寶貝學習。諸多二語習得理論在斑馬英語中被深度應用,這對於大腦語言功能區尚未完善的兒童來說,學習成本低效率高,語言習得效果也就更好。
小猴英語,L3和L4課程還在研發中,課程體系有待完善。弱輸入強輸出,全程中文提示,符合中國孩子應試的英語學習路徑,因此不論是學前英語儲備,還是幼升小學科過度,抑或成績表現上,小猴英語帶來的學習效果可能更符合家長的預期。
瓜瓜龍英語,課程體系開發完整,輸入輸出比居於斑馬和小猴之間,課程整體既不傾向於應試也不傾向於英語思維,STEAM、繪本拓展、比拼答題都非常有亮點,趣味性強,適合大多數有英語啓蒙需求的家庭。由於起步階段就含自然拼讀學習內容,適合想學自然拼讀的寶貝們。
寫在結尾,教育是重決策過程,孩子成長亦不可逆,想爲孩子選課提供最優解,以下4步缺一不可:
1、 親自參加體驗課
2、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感受
3、 兼顧家庭對孩子的培養預期
4、 參考專業度高的體驗式測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