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艱鉅改革的見證者:股改“破冰”,牛市撲面而來
股權分置改革,是在A股市場經受了2001年始的持續近四年連綿弱市煎熬下啓動的。
漫長跌勢中,A股股權分置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積弊盡顯:股權割裂,上市公司大股東與小股東在收益分配、資金佔用等方面的衝突不斷加劇;市場供需失衡,“低成本”的非流通股轉讓漸熱,國有股減持的嘗試也衝擊着二級市場的持股信心;預期不明,市場估值體系混亂,併購、“三無”概念亂飛,績優股乏人問津;新股發行“看天吃飯”,新股上市亂象頻出,市場配置效率低下……
2005年初的A股市場壓抑已久,投資者信心面臨崩塌。當時整個市場,無論是監管者還是各類參與主體,人心思變,改革成爲共識。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2005年3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答記者問環節指出:要“穩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僅一個月後,4月13日,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向外透露,已經具備啓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試點的條件。4月底,證監會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同時啓動首批四家公司的股改試點。
萬事開頭難。改革沒有參考樣本,沒有行動指南,沒有時間表,加之各家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性質、持股成本和利益訴求不同,經營狀況也千差萬別,“流通對價”怎麼定?如何支持?
改革之初,儘管管理層在政策上百般呵護,但多數上市公司和股東們卻“舉棋不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時在一線採訪也發現,因持股有限,中小股東並不覺得收益有多大,參與熱情並不高;行業規模、股東結構類似的公司也互相觀望;國有控股公司則要考慮審批流程;一些上市公司不同非流通股股東之間因獲得成本差別較大等原因,難以形成趨於一致的對價……
在預期尚未明確的情況下,A股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持股信心仍未得到扭轉,在試點工作開始一個月後,5月底上證指數創下了998點的四年新低。
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6月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多部門明確改革支持政策,證監會、滬深交易所引入權證等新的對價支付手段。二級市場信心開始得到修復。
隨着第二批試點大規模展開,市場賺錢效應日益顯現,各類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被快速調動起來。2005年9月初,股改工作全面展開。
也許一些老股民還記得當年A股市場的情緒被完全激發出來的場景:某績優的認購和認沽權證雙雙放量大漲,上市公司大股東向中小股東轉贈股份的競賽日漸火熱,權證單日成交過百億元,“末日輪瘋狂”此起彼伏……
除了少數特殊原因的“困難戶”,到2007年底,大部分A股公司完成了股改。上證指數也在當年10月份創下6124點的歷史最高峰。波瀾壯闊的牛市,業界稱之爲“改革牛”。
隨着股改後股東們的利益趨同,大股東更加關注上市公司的盈利和競爭能力,不斷注入優質資產、優化治理,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攜手進入良性發展階段。A股制度逐步接軌國際,投資者的預期也不斷明確,作爲長期資金的公私募、社保、險資等機構力量步入快速成長期,QFII等外資也大舉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