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前5月上市新股數量同比增110% 114家主動撤單

今年以來,A股IPO保持常態化發行。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5月31日,今年以來,196家公司首發登陸A股,同比增長110.75%,合計募資1537.38億元,同比增長35.79%。

在IPO常態化發行的同時,今年IPO撤單數量大增也引起了市場關注。《證券日報記者據證監會和滬深交易所網站梳理髮現,今年前個5月,已經有114家擬IPO企業撤回申請材料。另外,10家企業IPO申請在證監會發審會或滬深交易所上市會議上被否。

市場人士認爲,今年以來,IPO撤單數量大增,一方面說明監管層嚴把IPO入口關,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另外一方面說明發行人和中介機構也更加謹慎。從撤單原因來看,主要是信披不充分,無法達到監管要求,或者公司已經不符合發行上市條件

IPO發行保持常態化

從上市板塊來看,上述196家IPO公司中,科創板創業板數量分別爲67家和66家,合計133家,佔比67.86%,IPO募金額分別爲554.24億元和447.16億元,合計1001.4億元,佔比65.14%。

“今年以來,發行市盈率有明顯走低的趨勢,所以IPO發行金額增幅低於IPO數量增幅。”華泰聯合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張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註冊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上市資源逐步增多,稀缺性減少,投資者對IPO企業的評價理性,打新資金退潮。

IPO常態化的同時,擬IPO企業撤單數量也顯著增長。1月29日,證監會發布《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旨在提高IPO信息披露質量。此後,多家擬IPO企業撤回申請材料。

《證券日報》記者據證監會網站和滬深交易所網站數據梳理,今年前5個月,有114家公司主動撤回IPO申請材料,其中,科創板42家,創業板60家,主板12家。

“一般來說,發行人和保薦機構主動撤單,大概率是在審覈問詢過程中,通過對交易所問題的判斷以及與審覈人員進行了比較充分的溝通之後,對於審覈結果預判,認爲存在的問題大概率對企業上市造成實質性影響,所以才主動撤單。或者企業的基本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已經不符合發行上市的條件。否則,發行人前後耗費如此多人力物力,不可能隨意終止。”張雷認爲。

“具體來看,擬IPO企業主動撤單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在反饋問詢時反反覆覆,形成拉鋸戰,最後反饋時間用完了。”張雷認爲,從根本上來看,還是公司基本面存在問題,距離一家合格的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距離。

今年3月份,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圓桌會上對擬IPO企業高比例撤回申報材料進行了迴應,“在IPO現場檢查中出現了高比例撤回申報材料的現象,據初步掌握的情況看,並不是說這些企業問題有多大,更不是因爲做假賬撤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薦機構執業質量不高。”

年內IPO會率超九成

從審覈角度來看,有3家企業未通過證監會發審會,7家企業未通過滬深交易所上市委會議,即有10家企業IPO被否。從過會率來看,今年以來,剔除取消審覈的公司,證監會發審會共審覈35家企業IPO申請,32家通過發審會會議,過會率爲91.43%。

從交易所層面來看,今年以來,剔除取消審議和暫緩審議的公司,上市委會議共審議139家公司IPO申請,132家通過上市委會議,過會率爲94.96%。綜合來看,覈准制下和註冊制下的企業IPO過會率都在九成以上。

記者查閱10家企業IPO被否文件發現,原因主要集中於信披不充分、內控存在缺陷、會計處理不規範、不符合板塊定位、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等。

“從監管問詢來看,IPO被否企業比較突出的問題包括:信披不充分、關聯交易不清晰、控制權不穿透、毛利率波動較大以及營業收入來源單一等財務問題。”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明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今年IPO主動撤單和審覈未通過企業數量可以看出,證監會在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的同時,繼續嚴把IPO入口關,加強對“帶病上市”的審覈,提升上市公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