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高校教授呼籲:大教授們,請把版面留給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博士
本文來源:學海編舟記、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歷史學院 作者:教授孫江
什麼是好的學術期刊?我覺得有三個標準:
第一個是研究。學術期刊以發表優秀論文、推動學術前行爲本旨。
第二個是教育。研究沒有限制,觸及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乃至對立性,但從期刊的教育職能看,則以追求最大公約數爲導向。
第三個是傳播或曰宣傳。期刊發行後要送到讀者那兒,如何把學術觀點、教育宗旨傳遞給讀者,是需要認真考量的。研究、教育、傳播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研究追求特殊性,「標新立異」;教育倡導「求同存異」,追求同一性;傳播特別是宣傳,旨在把研究和教育成果社會化,因而「張大其事」。對三者的不同側重規定了期刊的性格。
回顧 20 世紀以來的歷史,有一本我們南京大學的前身 —— 國立東南大學創辦的學術雜誌堪稱典範,名叫《學衡》。
百年前,面對滾滾西潮,如何守住中國文化的根,進而繼往開來,一羣國立東南大學的教授聚集在一起,創辦了《學衡》,其宗旨是:昌明國粹,融化新知。
「國粹」 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精粹,它的反面是「國渣」,這個詞當時就有了。那麼什麼是新知呢?指外來的知識,相對於已知的知識(傳統文化)而言。
對於新知,不能全盤照收,要融化它,和國粹結合在一塊。去年《學衡》雜誌創刊 100 週年,我借用 1878 年雨果在紀念伏爾泰去世 100 週年演講的句式說道:《學衡》在批評和讚美聲中逝去了。《學衡》不僅是一個學派,還是一個世紀。一本民間雜誌能把研究、教育、傳播高度融爲一體,在時光過去 100 年後依然熠熠閃光,《學衡》毫無疑問是楷模。
再看當下,我們的學術期刊數量之多,刊發的論文之衆,堪稱世界第一。有多少好文章?平心而論,很少!作言造語,妄稱文武的學術太多了。我們有愧於時代,有愧於納稅人。
在我看來,一本好的學術期刊是編輯、作者和讀者三者「共謀」的產物,作者是入口,編輯是中介,讀者是出口,其中編輯最爲關鍵,決定期刊成功與否。我對編輯充滿敬意,衡量好編輯的準則有三條:
首先要「眼光高」,知道論文的優劣。很多編輯可能不寫論文,但他們絕對是高級的論文鑑賞者,像文物專家一樣。
第二要「身段低」,眼光代表的是品位,身段反映的是教養,好的編輯懂得尊重作者。
第三點也非常重要,即「骨頭硬」,在堅持政治正確的前提之下,要敢於推動追求個性化、特殊性的研究。有些論文可能不合時宜,但可以引導,要愛護有加。
一本好的期刊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發揮地域性優勢,發揚編輯團隊的特長,爲此一本好期刊應該把重心放在年輕作者身上,特別是青年博士身上。
回顧世界學術,成名學者在其成名之際大多成了過去時。我不是危言聳聽,試看有多少學者的研究超過了自己的博士論文?每次開會,總有編輯圍着我這個年齡的學者約稿,從「油膩男」處能約到什麼好稿子?
我孤陋寡聞,好像國外重要學術期刊的主力都是年輕作者。好的編輯要把重心放在對年輕作者的挖掘和培養上,如果你們發表了他們的論文,我可以擔保一句話:永遠活在他們心中。如果你們草率拒絕一個年輕作者,傷害一顆年輕的心,我也敢說會得到這麼一句話:想象的報復 —— 怨恨。
圖源: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
原文,教授孫江 2023 年 10 月 28 日在《江海學刊》創刊 65 週年紀念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