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人在廣場等什麼?紐約時報1500字全版贊雲門「臺灣面對世界的名片」
▲5萬人在廣場上等什麼?《紐約時報》在7/31 以1500字全版報導雲門舞集戶外公演。(左圖/林懷民;右圖/紐約時報報導,雲門提供)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退休前夕,7/27當晚戶外公演聚集近5萬民衆參與,而《紐約時報》在7月31日以全版刊登該報知名舞評家羅思蓮.蘇卡絲(Roslyn Sulcas)的採訪,她以1500字長文報導,其中提到當天暴雨、雷電交加,兩廳院廣場上等候的觀衆依然不散的情形「他們在等什麼?不是搖滾盛會,不是足球大賽,讓人意外地,他們在爲一場當代舞蹈的表演佔好位子。在臺灣,雲門舞集幾乎是當代舞蹈的同意詞⋯」
▲《紐約時報》以全版刊登雲門舞集戶外公演、舞團傳承。(圖/紐約時報報導,雲門提供,點圖可放大觀看)
蘇卡絲用1500字長文報導「在臺灣,一個舞團的薪火相傳」(In Taiwan, a Troupe Passes the Torch),介紹林懷民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和舞團傳承,《紐約時報》不但以全版刊登,也大幅放上了4張照片,呈現兩廳院廣場上聚集近5萬名觀衆的壯觀場面。
蘇卡絲此次來臺,是受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邀請學術演講,她也在講課之餘密集採訪,除了探訪淡水雲門劇場、鄭宗龍童年生活的艋舺和龍山寺,7月27日當天更與數萬名觀衆一起在兩廳院廣場席地而坐,觀賞雲門的戶外演出。
▲7/27當天,近5萬人擠爆兩廳院廣場,紐約時報舞評家蘇卡絲也一同坐在廣場上欣賞。(圖/劉振祥攝影/雲門提供)
報導中細數臺灣民衆與雲門多年累積的強大緊密的連結,她描述演出當日,「正午的閃電與雷雨,都無法阻止廣場上那些強悍靈魂的等候。他們在等什麼?不是搖滾盛會,不是足球大賽,讓人意外地,他們在爲一場當代舞蹈的表演佔好位子。在臺灣,雲門舞集幾乎是當代舞蹈的同意詞⋯⋯林懷民在臺灣文化生活中舉足輕重,跟電影明星或流行歌手一樣有名,充滿魅力,異常年輕⋯這是他領導舞團46年後,退休前最後戶外演出。」
她紀錄,到了晚間7點半,廣場已經聚集了近5萬人,林懷民走上臺時,觀衆熱情鼓掌、尖叫,拉出表達愛意的紅布條,演出的最後,他們亮起手機搖晃,創造了一片燈海。有位坐在舞臺附近的觀衆告訴她,「我的父母帶我來,現在我帶我的小孩來。有許多的人都和我一樣。」
▲蘇卡絲此次受邀來臺講課之餘,抽空密集採訪,她探訪淡水雲門劇場,介紹林懷民即將把藝術總監一職傳承給鄭宗龍(右)。(圖/雲門提供)
而蘇卡絲引用林懷民的話,說他對自己和他這一代人,對臺灣歷史和傳統的忽略感到沮喪,決心要去了解他的國家。林懷民說「我讀我們的詩,花時間泡在博物館,去看傳統戲曲。我覺得雲門需要和我們自己的國家有所連結。」蘇卡絲認爲,這樣的連結也許是雲門在臺灣成功的秘密。
她也提到,林懷民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優雅風格與舞臺景觀之美,在70年代晚期開始海外巡演後,迅速建立了雲門的國際聲譽。而出席戶外公演的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張惠君,接受採訪時表示,「林懷民是臺灣表演藝術的名片⋯他把我們和世界連結在一起。」
1979年雲門首度赴美演出8周41場,紐約時報就曾全版介紹,其後多次大篇幅推介舞團。2015年以「躍動在世界舞臺的臺灣」爲題的文章蔓延2頁,其中佔據半版的池上田間演出《稻禾》的壯麗照片,轟動一時。此次紐約時報再度以全版刊登,不僅讓雲門舞集上下爲之振奮,雲門也再次成爲臺灣面對世界的一張重要名片。
►地表最大舞蹈免費看!林懷民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還未離開已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