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女老師鼻咽癌放療後顱底骨壞死 微創手術獲重生

醫師施凱翔指出,李姓女老師顱底放射性骨壞死,造成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圖/臺中榮總提供

38歲彰化李姓國小女老師因鼻咽癌復發,歷經第2次放射線療程,術後卻嚴重到四肢無力坐輪椅,到臺中榮總檢查發現是顱底放射性骨壞死,並造成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危及生命。李女接受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及頸椎融合手術,以及語言復健治療,重回學校教書。

臺中榮總耳鼻喉科醫師施凱翔說,鼻咽癌爲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主要治療爲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但放射線治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放射性骨壞死,最常見出現在顱底、頸椎與下頜骨,若發炎延伸至腦部或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會危及生命。

臺中榮總統計,治療鼻咽癌放射性骨壞死的病患已達50例,並於國際學會發表研究成果。整體顱底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率約爲2%,通常在放射線治療後3個月至10年內出現,平均時間約爲2年,也有超過10年的病例。

施凱翔說明,李女到院檢查發現,顱底骨與頸椎接合處部分壞死,造成第2節頸椎滑脫、壓迫神經,讓她頭痛欲裂、四肢無力,經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跨科合作,進行鼻內視鏡微創手術,從鼻孔清除顱底及頸椎壞死組織,以鼻子、口咽黏膜修補,並施行頸椎減壓及固定手術。術後住院一個月觀察及復健,出院後持續語言復健治療,重返學校教書。

臺中榮總的鼻咽癌治療團隊建議,有鼻咽癌病史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應定期鼻咽內視鏡檢查,以確認有無鼻竇炎、中耳炎、聽力減退、蛀牙等,或嗆食、頸部僵硬、神經病變或頸動脈狹窄等併發症或復發。

李姓女老師(左二)經接受中榮耳鼻喉科團隊治療,恢復良好,重返學校教課。圖/臺中榮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