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條一週年/經濟牌切中要害 學者:臺灣環境好「誰還捨近求遠?」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圖/記者曾俊豪攝)

記者蔡紹堅臺北報導

大陸國臺辦的「31惠臺措施」2月28日發佈滿一週年,對兩岸關係帶來衆多新的影響。臺北商業大學副教授黃清賢表示,觀察這一年來的情況,31條對臺灣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可看見大陸對臺灣的善意,但另一方面,原本就已「零溝通」的兩岸政府,也因此更少互動。

「從31條的發佈可發現,大陸在對臺方面,還是希望能以和平方式來互動,這可以視爲機遇。」黃清賢指出,31條給赴大陸發展臺灣人提供了相對的優惠,以及同等待遇措施,這對兩岸和平的長遠發展來說,是正面的。

▼臺北商業大學副教授黃清賢。(圖/資料照)

不過,臺灣政府對31條有很多疑慮,這對兩岸關係來說就成爲了挑戰。黃清賢解釋,兩岸政府已經「零溝通」許久,31條公佈後,陸委會又以國安理由抵制,對部分條文及措施做出限制,這些限制進一步加深雙方隔閡,也更難以正面的方式看待對方

黃清賢認爲,整體來看,31條對臺灣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因爲就民衆角度,想在大陸發展的人,獲得了一些比較上的利益,間接也使兩岸關係能處在穩定的狀況

黃清賢分析,臺灣政府目前應對大陸的方式就是「狂打國安牌」,不管是惠臺措施,或是藍營縣市長赴陸,都能看到很明顯的例子,「你可以看到『安全防護網』這個詞一直出現,照目前的情勢,蔡政府的安全牌只會越打越強,防堵的力道越來越強。」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圖/記者屠惠剛攝、翻攝央視)

黃清賢認爲,與其阻擋,還不如下定決心來盤點,告訴臺灣民衆,若不到大陸去發展,那要靠甚麼留在臺灣,是不是有甚麼方式,能讓臺灣的環境改善,「良禽擇木而棲,如果在臺灣就能有很好的發展,大家爲何要捨近求遠?有誘因的話,再怎麼阻擋,還是會有人去。」

黃清賢也舉例韓國瑜在高雄會崛起,就是因爲強打「經濟牌」,31條的道理也是如此,關注的是跟民衆利益最相關的就業、經濟等議題,「所以,一些政治上的放話真的無濟於事,不只傷害彼此情感,也令兩岸關係更惡化。」

▼ 韓國瑜在高雄市長選戰中脫穎而出。(圖/資料照)

31條實施一年來,成效也是各方關注的焦點,黃清賢指出,31條的立意是好的,提供在陸臺灣人很多方便,但任何政策的實施都需要時間,很難一推出就完美執行,「值得肯定的是,有部分內容已明顯落實,像是一般民衆的生活、通勤、出行方面,在政策推出後都便利了很多,這方面是最直觀、最有感的。」

對於大陸下一步的對臺措施,黃清賢認爲,31條實施也滿一週年了,一定會有一些討論出現,像是好的項目加大力度推行,不適合的項目來做調整。而未來的重點,應該是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會上提出的「習五條」以及「應通進通」,這些內容能給相關單位一個依循的目標,進一步的政策規劃設計大體也會圍繞此推出。

▼ 1979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圖/記者蔡紹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