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深度|因涉思爾芯欺詐發行被立案調查 中金公司投行困局待解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昔日與中信證券一爭高下的中金公司投行,正在陷入重重挑戰。

中金公司日前公告,由於涉嫌在思爾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保薦業務中未勤勉盡責,公司於9月25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思爾芯是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發行人在提交申報材料後、未獲註冊前,證監會查辦的首例欺詐發行案件。此前證監會公佈針對思爾芯的行政處罰,其被合計罰沒高達1650萬元。

彼時,即有市場人士猜測,作爲保薦機構的中金公司或將受到牽連。如今,思爾芯被罰7個月後,中金公司被查。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IPO節奏的收緊,以IPO見長,尤其是以科創板、主板項目爲主的中金公司,成爲此輪投行“低谷”中“受傷”更重者。

中金公司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不包括投資收益在內,其投行業務虧損7.84億元。

與此同時,根據Wind數據,截至10月12日,中金公司年內IPO承銷排名僅位列行業第七,較去年下降三個位次;而在2021年,中金公司排名僅次於中信證券。

涉思爾芯IPO欺詐發行

截至10月12日,今年以來中金公司僅保薦4家企業實現A股上市,這與2023年同期的12家、2022年同期的23家保薦數量相距甚遠。

屋漏偏逢連夜雨。除了IPO業務下滑,9月25日起,證監會對中金公司立案,原因是其涉嫌在思爾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保薦業務中未勤勉盡責。

思爾芯於今年春節被證監會出具行政處罰結果,合計罰沒1650萬元,處罰原因爲欺詐發行。

思爾芯本欲“帶病闖關”衝刺科創板,2021年8月遞交招股書,4個月後被抽中現場檢查、2022年7月撤回發行上市申請。

思爾芯碰上了現場檢查撤回照查不誤的監管新要求,後被發現招股書造假——2020年虛增營業收入1536.72萬元,佔當年度營業收入的11.55%;虛增利潤總額合計1246.17萬元,在當年利潤總額中的比例更是高達118.48%。

受此影響,思爾芯被判定爲欺詐發行,也成爲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發行人在提交申報材料後、未獲註冊前,證監會查辦的首例欺詐發行案件。

今年3月15日發佈的新版《現場檢查規定》明確,檢查組應當重點圍繞檢查對象存在的相關問題對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執業質量進行延伸檢查。而在此前版本中,沒有延伸檢查相關規定。

這一規定發佈後,即有市場人士預測,因IPO在途項目質量不合格而牽連被罰的券商投行或將明顯增加。

作爲思爾芯保薦機構的中金公司,自然成爲了重點關注對象之一。因此,立案調查隨之到來。

在某資深投行保代看來,如果中金公司在思爾芯保薦中存在“包庇”現象等嚴重問題,可能會觸及業務資格暫停。

“投行一旦被暫停業務資格,相關項目進程難免遭到波及。相較於中小券商投行,頭部券商投行手頭項目更多,其業務資格受限導致的副作用也相對更大。因此,監管對頭部投行暫停業務資格的決定會格外審慎。”上述保代表示。

今年以來,被暫停業務資格的會計事務所時有出現,但投行業務被按下暫停鍵的券商目前只有華西證券一家。華西證券被暫停保薦資格6個月,源於其2019年保薦金通靈非公開發行股票,而金通靈於2017年-2022年連續6年財務造假。

“思爾芯與金通靈問題存在相似性,但相較於上市公司金通靈,思爾芯並未成功IPO,其導致的實際危害程度遠小於金通靈。如果從後果嚴重性來看,中金公司的最終處罰力度或小於華西證券。”

Wind數據顯示,目前由中金公司擔任保薦機構的在途IPO項目共計17個,其中12個正在被中止審查。正常推進的5個項目中,1家(上大股份)正在發行,2家(華電新能、漢朔科技)已審覈通過,另外2家(漢桑科技、湖州銀行)尚處於問詢階段。

IPO承銷規模排名三年連降

除了被立案調查,如今的中金公司投行正面臨重重挑戰。

截至10月12日,儘管其年內股權承銷規模仍位居行業第二,但其此前引以爲豪的IPO業務近年來排名卻逐年下滑。

2021年,中金公司IPO承銷規模以989.22億元位居亞軍,較冠軍中信證券的差距僅爲92.20億元。

2022年,中金公司IPO承銷規模降至528.63億元,排名降至第三,被中信建投(556.90億元)反超。當年,中信證券IPO承銷規模上升,中金公司與中信證券的差距拉大至730.95億元,中金公司IPO承銷規模不足中信證券的半數。

2023年,中金公司IPO承銷規模(322.45億元)再降一名排至行業第四,不及中信證券(500.33億元)、中信建投(394.02億元)的同時,被海通證券(466.15億元)超越。由於2023年新上市企業家數較2022年銳減115家,各家券商IPO承銷規模均顯著下降,中金公司與中信證券的承銷規模差距有所減小。

2024年,中金公司排名再度下滑。截至10月12日,位次降至行業第七,除了2023年已經排在其前面的中信證券(72.53億元)、海通證券(43.16億元)和中信建投(43.69億元)外,華泰證券(59.13億元)、民生證券(38.96億元),國泰君安(30.27億元)亦反超中金公司(29.50億元)。

中金公司排名再降三個位次,源於其年內僅保薦4家企業成功上市,分別爲科創板的合合信息、歐萊新材,以及創業板的星宸科技、美新科技。而在2023年同期,由中金公司保薦上市的新企業有12家,包括2家主板企業、7家科創板企業、1家創業板企業和2家北交所企業。

以1月1日-10月12日計算,中金公司保薦上市企業家數在2022年達到23家以後逐年減少,2023年降至12家,今年則爲4家。

與之相伴隨的,是投行收入的斷崖式下跌。根據其2024年半年報,不包括投資收益在內,中金公司營業成本較營業收入多出7.84億元。

在受訪保代看來,龐大的投行團隊規模與高昂的人力成本,以及IPO佈局上側重主板、科創板等大項目,使得中金公司在時代性IPO降速之下所受衝擊更爲嚴重。

根據中證協官網披露,中金公司當前保代共有497人,僅次於中信建投(598人)和中信證券(618人),位列行業第三。三家券商中,僅有中信證券投行上半年未虧損,中信建投毛利率轉負,虧損6.85%。

“與其他券商相比,中金公司海外團隊,尤其是美股業務佈局相對更多,人力成本因此相對更高。同時,相比於中信建投、國泰君安等,中金公司在北交所等小規模業務上佈局偏少,更多聚焦於規模龐大的主板項目,以及市盈率更高的科創板項目。”受訪保代分析道,“‘827新政’以來,除了IPO降速外,新上市企業首發募資規模、市盈率等同樣縮水顯著,這也使得主板、科創板項目更多的券商所受影響更大。”

除了A股IPO業務,今年上半年,中金公司港股IPO業務同樣下滑。根據其半年報,中金公司港股IPO主承銷規模由去年1-6月的2.58億美元銳減至1.01億美元,降幅高達60.58%。

不過,其港股再融資規模有所提升,由去年同期的4.83億美元增至8.50億美元。

另外,其美股業務同樣有所進步。中金公司上半年IPO主承銷規模爲1.47億美元,去年同期僅爲0.14億美元;上半年再融資主承銷規模2.50億美元,去年同期顆粒無收。

當前,對於中金公司投行而言或爲利好的是,伴隨9月24日“併購重組六條”的發佈,一些投行人士認爲,併購重組已經取代IPO,成爲監管鼓勵新方向。接下來,將有諸多原本計劃IPO的企業轉而選擇併購重組之路。中金公司在併購重組業務上則具有相對優勢。

Wind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期間,中金公司境內併購重組交易金額均爲行業第一,市佔率分別爲30.94%、32.16%、37.69%。年內表現暫時相對遜色,市佔率降至10.40%,被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