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還有人願意爲周星馳買單嗎?

本週院線電影的重磅,沒有之一——《食神》。

這是影片時隔28年首次在內地上映,對港片影迷來說,是一次懷舊的狂歡。不僅可以在銀幕上再睹各個演技派的風采,還能重溫那些至今流傳的臺詞梗:

“喜歡幹就幹,這就是權力。”

“是洋蔥,我加了洋蔥。”

“我只做了一點點動作,你們就傻站在這裡!”

“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影片中的插曲《陸小鳳》《初戀》,能立刻把人拉回到那個自帶濾鏡的90年代。

同時,你也能看到周星馳在創作中一以貫之的武俠夢,爲觀衆打造了一個充滿個人特色、無法複製的“美食江湖”。

不誇張地說,《食神》中無厘頭的搞笑段子,放到今天依舊能夠博人一笑。

在流行復古風潮的當下,《食神》在內地上映,無疑是院線影片中一個最特別的存在。

但同時,這次時隔許久的上映,難免會讓人產生疑問——還有人願意爲周星馳買單嗎?

《食神》的主線故事,就是“飲食屆大V”史蒂芬·周的翻身史。

身爲餐飲界的“食神”,他一度鶴立雞羣、享譽盛名。

但作爲商人,他唯利是圖、狂妄自大,在巔峰時期遭人暗算,陷入食品安全醜聞,“食神”頭銜被剝奪,公司被人吞併,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

然而,落魄的史蒂芬·周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靠着出色的商業頭腦,拉攏了一幫江湖兄弟,憑藉自創的“撒尿牛丸”重出江湖,希望通過正當途徑奪回“食神”的名號。

在經過喪失隊友(“火雞”挺身擋槍,後脫險)、遭人追殺、少林寺學廚藝等重重磨難,這位流落在凡間的“食神”終於悟出了美食的真諦。

有意思的是,《食神》也是周星馳作爲電影導演的翻身之作。

在拍攝這部影片之前,周星馳與他人組建的香港彩星電影公司,聯合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大話西遊》系列。

只不過,如今被影迷列爲圭臬的《大話西遊》,當年的票房卻糊得一敗塗地,原本想憑藉此此片博個頭彩的彩星電影公司,也因嚴重虧損而倒閉。

這次失敗,讓周星馳成爲香港媒體口誅筆伐的焦點,“江郎才盡”一度成爲他甩不掉的標籤。

彼時的香港電影,正因好萊塢電影的衝擊正在走下坡路,但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周星馳決定東山再起,用自己在彩星電影公司的股份,成立了星輝海外電影公司,《食神》便是他自立門戶後的第一部作品。

《食神》片頭logo

電影裡,史蒂芬·周憑藉他對飲食的真心,重新奪回“食神”的名號,而在電影之外,周星馳憑藉這部作品拿下1996年香港電影票房亞軍(4086萬港元),僅次於成龍的《警察故事之簡單任務》。

作爲觀衆,你很難不被影片中史蒂芬·周的真情流露而感動,也很難不被《食神》無厘頭的笑點和簡單直白的主題戳中。

如今再看《食神》,你會發現這是一部極具現實諷刺意味的影片。

史蒂芬·周從餐飲神壇跌落,之後東山再起的經歷,也是餐飲界去僞存真的過程。

影片的前30分鐘,精準刻畫了史蒂芬·周的利慾薰心。

他收買業內權威廚師,在業內比賽中既當選手又當裁判,在媒體面前唱雙簧戲,只爲牢牢鎖定自己作爲“食神”的地位。

作爲連鎖餐廳老闆,他罔顧食客的權利,憑藉各種花裡胡哨的噱頭,瘋狂擡高市場價,街邊常見的雜碎面也能搖身一變成爲高價的“刻骨銘心初戀金銀情侶套餐”。

然而,卸下“食神”光環的史蒂芬·周也並非一無是處,他憑藉自己的頭腦,用一顆手打“撒尿牛丸”化解廟街兩個幫派的矛盾,帶領江湖兄弟一起發家致富。

他也能巧妙規避同行的暗算,出其不意地把街邊小吃發展成現代工業化食品,開工廠、做罐頭,讓產品打入連鎖便利店。

至於他曾經賴以生存的媒體營銷手段,此刻僅僅是恰到好處地推了一把。

而真正讓史蒂芬·周完成蛻變的,則是那份經他改良後的“黯然銷魂飯”,它源自“火雞”做的叉燒飯,也是他最落魄時,吃到的最有人情味的飯。

這樣的食物沒有任何宣傳噱頭,也不刻意挑剔烹飪工藝,有的只是百分百雪中送炭的真心。

直到食神大賽的最後關頭,史蒂芬·周才意識到,真正的美食應該首先有“心”。

“食神”可以是頭腦精明的商人,可以是技藝精湛的廚師,但最首要的,應該是誠心誠意的食客。

這也正應了那句經典的話,只有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一個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諷刺的是,《食神》上映後的28年裡,我們經歷了太多食品安全問題。

假酒、毒瓜子、毒大米、瘦肉精、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毒生薑、殭屍肉、黑作坊外賣、化妝雞蛋,還有混裝食用油的油罐車……

就像影片裡頂替史蒂芬·周、粉墨登場的新“食神”唐牛一樣,這個社會似乎從來不缺這樣的跳樑小醜,現實中的我們如《食神》裡被隱去的普通食客,似乎從來都沒有真正能發聲的機會。

同樣,也是在《食神》上映後的28年裡,人們逐漸發現了食物背後存在無數人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人生一串》……一衆現象級美食紀錄片的出現,既豐富了人們對於食物的感官體驗,也展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美食文化。

相應地,影像中的食物越是豐富,越能帶動現實中人們與食物的互動。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食物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滲透到了人們社交生活中。

種草、打卡、拔草,團購、點評、返現,聯名、限量、排隊……28年過去,《食神》裡的“撒尿牛丸”已經不再神秘,但人們依舊如電影裡的一般,對帶着新噱頭的食物趨之若鶩。

一桌菜上齊,全桌人讓“手機先吃”,成爲當下最新的“餐桌禮儀”。

食物與人在這種奇妙的互動下,又催生出各種帶有地域特色的網紅美食,哈爾濱凍梨、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人們重新感受到,食物帶火一座城的力量。

另一方面,影像中的食物也逐漸成爲人們在網絡世界的精神寄託,探店和吃播視頻,正在逐漸縮小人們對事物的形容,似乎一夜之間大家都陷入了一個怪圈,“好吃”的標準都變成了“拉絲”、“糯嘰嘰”、“入口即化”……

以上這些現實生活的迅速變化,我想周星馳當年自立門戶拍攝《食神》時,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回到開頭提到的問題,2024年了,還有人願意爲周星馳的這部老電影買單嗎?

港片影迷會,因爲它是香港電影受到好萊塢衝擊時的逆風之作之一,重溫《食神》某種程度上也是重溫那個時代的風貌。

美食愛好者會,因爲它遠早於各路美食紀錄片,讓人們領略食物魅力的作品之一,在大銀幕看會更有感覺。

我想,看到這裡的小夥伴們,應該也願意爲周星馳買單,這樣經典的老港片進入內地院線,怎麼能忍住不去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