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服貿會|大模型加持,銀行探索金融科技發展新路徑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出現加速生產力發展,同樣加快了現代商業銀行的產生。如今,以數字化爲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未來已來,科技金融落地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展開新篇章。

9月13日,在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以“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變革與路徑”爲主題的中國金融科技論壇在北京首鋼園區召開。多方觀點認爲,面對科技創新不斷髮展,科技金融置於“五篇大文章”首位的呼籲下,傳統金融行業也在順應時代潮流,適應行業的競爭,呼應市場的需求,不斷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

大模型嵌入沉浸式服務

在論壇上,多家銀行金融機構齊聚,分享其數字化轉型戰略性目標以及科技金融的最新實踐。

郵儲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張蘭英表示,郵儲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工作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建設數字化商業模式創新,另外一方面進行智能化傳統銀行的重塑。在應用大模型方面,郵儲銀行目前處於研發測試領域,在營銷領域、客戶服務領域、綜合辦公領域均有落地。其中,客服大模型重塑了手機銀行沉浸式的數據交互體驗,構建了打造手機銀行智能的陪伴助理,進行個性化體驗。此外,郵儲銀行的數據員工也已嵌入到線下ITM(互動交易模式)、線上App中。

興業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則形成了自身的“方法論”。興業銀行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陳翀表示,興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方法論爲“企業級標準化”,目前,已通過手機銀行,搭建數字興業框架體系,形成“1+5+N”數字興業體系,有效客戶數超5982萬戶,較上年末增長6.68%。開放銀行API(銀行應用程序接口)逾2000個,可以與各種生態產品進行互聯,把興業銀行的產品服務嵌入,已連接的外部機構客戶超9400個。

除了傳統銀行外,新網銀行的成立幾乎伴隨着數字化基建進一步完善的大潮,作爲新一代互聯網銀行,新網銀行依靠自身能力和知識的沉澱在大模型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及探索。新網銀行副行長李秀生指出,對於小銀行而言,應用大模型比較有挑戰,其聚焦反欺詐風控、信用風險的評估,在業務流程中加入自動化、智能化的處理流程,提升銀行應用效率、風險管控水平和決策能力。客服方面,大小模型聯動多環節升級智能客服能力,實現了全面接管。

精準賦能科創企業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金融工作要做好“五篇大文章”,並將科技金融置於“五篇大文章”的首位。2024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通過加大信貸資源投入、適當下放審批權限、實施差異化內部資金轉移定價、設立專門部門或特色分支機構等方式,加強對相關業務的組織保障和資源傾斜,爲廣大銀行機構指明瞭方向。

作爲企業間接融資的主體,銀行在助力科創企業發展方面擔任着重要角色。例如,民生銀行正在積極探索賦能科創企業之路。民生銀行總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科技金融部/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鯤鵬認爲,服務科創企業的過程對銀行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服務能力體現在精準積極地應對不同生命週期的企業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

“此外,銀行傳統信貸的關注點可能以財務數據資產抵押爲主,但對於中小科創企業,還需要注意平衡好財務指標和成長性質”,楊鯤鵬強調,銀行需要意識到在服務各方企業時,把成長性作爲最重要的選擇指標之一,這是理念上的一大突破。在大模型應用場景上,民生銀行的“易創E貸”實現了貸前貸中貸後提效。經過一年的運行,貸款餘額已超過80億元。

城商行也開始了實踐,華潤銀行推動基於雲原生的基礎架構的轉型,支撐數據金融的發展。該行首席信息官張昕表示,數字化打造必須以客戶業務爲牽引,要打破過去的數據化、條線化走向企業技術和銀行級平臺的構建。

對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各家銀行在探索數字化轉型路徑時,也產生了諸多思考。李秀生表示,大模型的出現,對於銀行業的運作流程提出考驗,讓銀行的產品、運營不止侷限於在原先流程上疊加AI輔助,而是需要更大程度的革命和重塑。

在楊鯤鵬看來,當前背景對銀行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中包括,客戶行業專業壁壘高、需求多元化、公開渠道可得信息少,研判難度高、服務方案和業務策略需要持續動態優化等。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等金融全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也將給未來行業、監管帶來新的挑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直言,金融業存在的約束包括監管規則以及風險與責任邊界。

展望未來,楊鯤鵬建議稱,可以提高金融機構發展科技金融業務必要數據的可得性,此外,適當增加監管彈性,鼓勵銀行推出更多更加契合科創企業需求的產品,並加大部分創新產品的試點範圍。建立多層次科技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打造科技產業及企業數據基礎平臺,提高銀政數據資源共享,規範對科創企業和第三方信息服務機構的管理。

北京商報記者 郝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