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四屆臺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佳作】毓秀/封菜

封菜。圖/林蔡鴻

「今天吃封菜!」

才踏入菜園,就傳來農友們熱情的呼喚。

尚未走進半開放的菜寮,滿溢出的客家大封香味就撲面而來。

此寮原本只是數根木頭撐起油帆布的粗陋小棚,堆放肥料和農具,最早連牆都沒有。爲了有個能躲太陽的地方,讓在農地工作的人們能休息,湖口人楊先生和來自苗栗的謝先生自發整地,先用紅磚把地鋪平壓實,又用水泥砌出二道半人高牆,更換了半朽木柱,強化原先結構;再用鐵皮和木條搭出屋頂。早先的破爛小棚經他倆巧手,變身爲這片菜園農友們的社交沙龍,大夥每星期在此聚餐,就算沒農活要處理,我們也會習慣性來菜園「巡巡咧」,找藉口聚聚。

菜寮邊上,楊先生砌出一口燒柴竈,菜寮中心有張從我家搬來的柚木茶几,茶几正中放一鼎雙耳圓底大鐵鍋,鍋裡有楊太太在竈上慢火細燉了幾小時的封菜。

大塊三層肉軟嫩肥香,用湯勺稍稍施力就能斷開,吸滿肉汁沾染油光醬色的高麗菜是謝太太早上才從她菜圃採來的,鍋內排列去子剖半的木瓜,謝先生解釋,是黑仔摘自另一側的木瓜樹。新店在地人黑仔去年經歷一場小中風,走路半瘸,他行動不便,真不知是如何從樹上弄下這些木瓜?

年過八十五的莊先生退休前是受人尊敬的農業學者,但生活這塊,卻相較生嫩,他用老學究的口氣質疑:「有看過高麗菜封、冬瓜封、苦瓜封,沒聽過木瓜也能封?」我那一輩子離不開農田,八十歲還在種菜的大姊立刻教育他:「果肉轉紅但還沒軟爛的木瓜用來煮湯更好,甜又潤滑!你有學識沒常識!」

兩位老人家一來一往的拌嘴中,人們各自拉椅凳坐下,圍着一大鍋直冒熱氣的封菜、謝太太自制的蘿蔔糕、楊太太摻入手作金桔醬的糯米甜糕及楊先生菜畦種出的臺農57號地瓜。

彷彿間,我感覺就像過年在圍爐,即使年早已過了快兩個月。

這樣一頓克難的盛宴,是有緣人的團圓飯。

席間來來去去,有人不再事農,有人不知所蹤。

雖來自不同地方,也不一定有血緣關係,但我們坐同一張桌前,如儀式般相聚,一起吃了十幾年的飯,是不是也算得上是一種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