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心血管健康大會主題報告|仝小林院士:態靶辨治——中醫藥戰略機遇與傳承創新

2022年12月10日,2022中國心血管健康大會開幕式在蘇州順利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仝小林院士做大會主旨報告。仝小林院士從中醫藥抗疫取得的矚目成效、傳統辨證論治癒現代態靶辨治體系、態靶辨治的臨牀應用以及中醫藥發展新格局等視角,分享如何更好地促進中醫藥發展及創新傳承。

中醫藥抗疫取得舉世矚目成效

仝小林院士指出,2019年新冠疫情來勢洶洶,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則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SARS等重大傳染病之後,我們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考察時指出: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在新冠肺炎流行情況下,中醫藥發展迎來歷史機遇,中醫藥全面而深入地參與了抗疫工作。截至2020年3月30日,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確診病例累計748,86例,佔比 91.86%。首次開展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深度介入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並且覆蓋了新冠肺炎防治全過程的臨牀研究。

仝小林院士介紹了在新冠肺炎流行初期到疫區的考察和分析,他表示結合發病時武漢當地的氣候特徵,並從新冠病毒對外環境的嗜好特點(戾嗜)反推其中醫範疇之寒熱,將新冠肺炎定性爲“寒溼疫”,據此制定了適用於發熱病例、疑似病例及確診病例的通治方“寒溼疫方”,又稱“武漢抗疫一號方”。2020年2月3日到3月2日期間,在武漢大規模免費發放72.3萬副寒溼疫方中藥顆粒製劑,共救治5萬餘人次。以武昌模式爲例,結合中醫通治方+社區+互聯網,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機,確定中醫通治方,及時分析診療效果,最大限度提高了新冠肺炎防治效果。

在武漢抗擊新冠疫情中,調態與治未病在三方面中發揮作用。一是未病先防,2020年1月28日,武昌區隔離點疑似病例確診比例高達90%以上。2月2日實行隔離點中醫藥干預,2月6日確診率下降到30%左右,3月5日下降到3%左右。二是既病防變:寒溼疫方降低輕型、普通型患者的轉重率由6.5%轉爲0;中藥干預後降低危重患者死亡風險>80%。三是愈後防復,中醫中藥組顯著降低復陽風險,復陽率由15.8%降到2.8%。

中醫藥治療在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的治療中發揮着顯著作用,包括改善心肺功能障礙,例如金水寶膠囊、生脈飲;改善消化功能障礙,例如潞黨蔘口服液、香砂六君子;改善睡眠和情緒障礙,例如舒眠膠囊、逍遙膠囊。在此次抗疫過程中,中醫藥應用臨牀篩選出的有效方劑“三藥三方”:三藥是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血必淨注射液;三方是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三藥三方”是中醫藥抗擊疫情實踐中有效方案的典型代表,也是中醫智慧的具體體現。

傳統辨證論治與現代態靶辨治體系

仝小林院士表示,調態與辯證的三大傳統醫學思想基礎是整體觀、個體化和治未病。隨着社會的變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疾病譜的演變催生了以“態靶辯證”爲核心的現代中西醫結合創新體系。傳統中醫辨證論治存在一定缺陷,體現在缺失時間軸和微觀靶,可以概括爲三方面客強軸弱、態強靶弱、個強羣弱。首先是“刻強軸弱”,傳統中醫學主要把握刻下的疾病、人體、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對疾病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整體病程把握不足,缺乏一條完整的疾病時間軸。其次是“態強靶弱”,傳統中醫通常從患者的症狀、體徵入手,通過調節內在環境,恢復體內穩態,起到避免疾病的發生、發展的作用。例如中醫可以通過調態改善症狀,但難以發現特定疾病的治療靶點,出現方藥“無靶可打”的局面。最後是“個強羣弱”,在中醫診療過程中,醫生針對患者的體質特點、疾病類型、刻下症狀開出專屬方藥。然而現代社會以糖尿病、高血壓病爲代表的慢性疾病從症狀、病因、病機上均存在較強的同質性。個性化的診療模式在針對此類疾病的羣體治療時缺乏統一的認識,對共性規律把握相對不足,容易導致療效不穩定、羣體化策略難推廣等弊端。

針對上面提出的不足,仝小林院士創新性地構建以“重構診療體系”和“重構本草體系”爲主體的“態靶辨治體系”,實現囊括中醫診斷、用藥和計量三個核心環節的創新發展。中醫調態面對慢病、老年病、代謝病等多種疾病譜可發揮傳統優勢。“靶”這個概念借用了現代醫學“靶點”的概念,靶的內涵-增強中醫用藥的精準性,特指中藥在宏觀、微觀兩個層面上的作用點,包括病靶(對疾病具有特定療效的靶方靶藥)、症靶(對臨牀症狀具有特定緩解效果的靶方靶藥)、標靶(對理化指標、影像學檢查等具有特殊效應的靶方靶藥)。例如高血壓可分爲“壅、寒、熱、水、虛”5個基本態,對於“水態”脈來洪大的高血壓病患者,可以選用茺蔚子作爲態靶結合藥;對於“寒態”表現爲“項背強几几”,受寒則血壓升高的患者,可以選用葛根態靶結合藥;對於“壅態”患者,可以選擇決明子爲態靶結合藥;對於“熱態”患者,可以選用夏枯草降壓藥物作爲態靶結合藥,對於“虛態”患者可以選用炒杜仲作爲態靶結合藥。仝小林院士表示,通過重新構建現代中醫診療體系的態靶辨治,在傳統中醫的辨治論治基礎上,增加了兩個維度-時間軸和微觀靶,這使得中醫診病從四診合參走向全方位觀照。

態靶辨治的臨牀應用——以糖尿病爲例

仝小林院士以糖尿病爲例,全面分析了態靶辨治的臨牀應用方法。傳統中醫學裡,將現代糖尿病對應爲古代的“消渴病”。而根據現代臨牀實踐,將糖尿病患者按照肥胖和消瘦分爲兩大類型。“脾癉”屬於肥胖型2型糖尿病,是以傷陽爲主線,前期、早中期以中滿內熱爲核心病機,熱耗氣陰,晚期陰虛燥熱,轉爲消渴;“消癉”屬於五臟虛弱的瘦型糖尿病,以傷陰爲主線。至此,將糖尿病分爲脾癉、消癉兩大類,每一類分爲前期、早中期、晚期、併發症期四期,每一期再分不同的證型。在用藥方面,採用經方新用的思路,借用經方的核心病機,將其引入到糖尿病治療裡。比如肝胃鬱熱證用大柴胡湯,胃腸實熱證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等,從而構建起糖尿病的現代中醫診療框架。

仝小林院士介紹,現代中醫藥在循證醫學理念的指導下取得一系列成果,例如天茂降糖膠囊,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發病率32.1%;大黃黃連瀉心湯,糖脂肥同調整體改善多代謝素亂;葛根苓連湯,降低血糖呈劑量依賴性,與調節腸道菌羣有關;大柴胡湯,中藥複方能夠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複方丹蔘滴丸,延緩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病程進展。研究成果形成首部《國際中醫藥糖尿病診療指南》並首次被西醫《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整體推薦。

中醫藥發展新格局——由態靶辯治起步

仝小林院士總結時指出,疾病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態靶有所不同。以病爲緯,以態爲經。在疾病不同階段經線的“態”會與緯線的“病”出現交匯點,這個交匯點就是態靶結合點。在處方中選擇態靶結合藥可以一箭雙鵰如果這味藥還能顧上前“因”,後“果”,查因態,切斷病之源頭,重果態,先安未受邪之地,則可一箭多雕。中醫精準化療效取決於方藥量效的研究與把我,合理用量是“態靶結合”用藥的療效基礎,只有合適的劑量才能準確發揮靶方靶藥的最佳效果。經方的本源劑量是千古之謎,誤亂惑缺,莫衷一是。現在的教科書通常把1兩換算成3 g。但是臨牀疾病有輕重緩解,經過大量文獻、實物考證以及大型臨牀研究驗證,提出了經方劑量的折算原則爲因病施量,因勢施量,即治療急危重症1兩可摺合成爲6~9 g,慢性疾病可摺合成3~6 g,而預防性疾病可摺合成1~3 g。在綜合全球99位專家反饋意見後,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方藥量效研究專業委員會制定併發布首個《經方臨牀用量策略專家共識》,爲全球的經方使用提供可靠的用量依據。

此外,態靶辯治汲取了傳統中醫學的“調態理論”。在重構現代中醫診療體系過程中,以現代疾病分類爲參考,以現代疾病的分期爲節點在每個節點上去分析核心病機、態靶因果,並以此爲基礎,運用靶方靶藥論治。態靶辨治在治療現代疾病上補中醫時間軸、靶向性之不足,方藥量效研究補中醫劑量模糊之不足,推動中藥劑量精準化。

仝小林院士最後強調,時代需求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源動力。科技革命、生物技術和老齡化社會是這個時代的顯著特點,目前疾病譜發生顯著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88%,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疾病負擔佔總疾病負擔70%以上。面對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利用態靶辨治的思想,掌握方藥的療效、構建現代中醫診療體系。中醫藥需要發揮自身特色,強化發展戰略,完善政策措施,積極構建“以文養醫、以醫帶藥、以藥興產,以產惠民”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中醫藥大健康、大文化、大產業的融合發展。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