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青銅時代 部落重見天日

白馬遺址發現魚鉤石範。(取自《雲南信息報》)

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正在建設中的白鶴水電站。(中新社資料照片

雲南完成春秋戰國時期白馬口遺址發掘。(取自《雲南信息報》)

在雲南段家坪子石板墓羣挖掘出陶杯陶壺。(取自《春城晚報》)

雲南省預計興建多處水電站,爲挽救蓄水淹沒區內古蹟文物,近期正展開一連串考古工作。其中一個重要區域位於巧家縣,此地挖掘出一個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的青銅時代早期墓地,目前已清理550餘座墓葬,出土300餘件隨葬文物。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單位組成的考古隊,3月起正在昭通市巧家縣內進行挖掘工作,以搶救位於金沙江流域白鶴灘水電站蓄水淹沒區內的古墓羣

段家坪子550座墓葬

此墓葬位於巧家縣蒙姑鎮蒙姑社區段家坪子,是一處在金沙江南岸的臺地,佔地6000平方公尺,已挖掘近5000平方公尺,清理出550多座墓葬。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康利宏指出,此地墓葬主要以石棺葬爲主,其他還有少數的豎穴土坑墓葬。

此地目前已出土陶罐、陶杯、陶壺等陶器,也發現石刀石鏃石器,還挖掘出貝幣蚌殼骨片飾品總計出土多達300餘件文物。

康利宏說,由於墓地位於金沙江河谷地帶,氣候炎熱、乾燥,有利於墓葬中的文物與人體骨骼保存;另據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推斷,墓葬年代爲距今約2000多年的青銅時代早期,應是某個部落族羣公墓

段家坪子墓葬的考古工作將持續至6月上旬,等到挖掘完成後,將對出土文物展開綜合整理研究,並會在未來出版考古報告。

白馬口遺址石範出土

雲南省另一處搶救考古工作位於武定縣東坡鄉白馬口村,被稱爲白馬口遺址。此處在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區範圍內,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楚雄州博物館、武定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2月下旬至5月初對此處進行搶救性挖掘。

本次考古挖掘面積達3000平方公尺,清理239處遺蹟,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動物骨骼、紅燒土塊等1200餘件文物。發現的石器中,以10餘件石範最重要,可辨識的銅戈、魚鉤石範等,對研究此地工藝、生產及社會文化提供重要基礎。

考古人員推測,白馬口遺址出土的侈口深腹小平底罐、雙耳罐、單耳罐、鉢陶器,與會理雷家山一號墓等地的文物類似,因此初步判斷年代約在春秋戰國時期。

小靈通 石範

是採用石料製作模具,又稱「石制原範」。將物料熔化注入石範中,等待冷卻或凝固後,得到與模具形體相符的物件,即是石範鑄造,爲泥制原范進一步的產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挖掘中,就曾發現人們使用石範和泥範鑄造簡陋的工具和武器。石範本身不僅提供過去金屬製品的生產方式與技術分析的研究來源,更透露出工藝層次的藝術性,以及可能蘊涵的社會文化體系意義。(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