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女孩704分考上清華,卻因長相太美被老師罵是班裡的老鼠屎:養孩子,一定讓她有這種心態

東亞人身上撕不掉的標籤就是“內卷焦慮”和緊繃感,即便出了國,換了個環境讀書學習,還是會不斷地卷GPA、比實習,不敢鬆懈絲毫,時常會有不配得感,經常性因爲別人的情緒而自我內耗,甚至焦慮、抑鬱,但其實好的心理狀態,比任何成就都重要,每個孩子甚至成年人,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壓力,如何走出來,這纔是最關鍵的。

文 |小樹媽媽

From 小樹媽媽

微信號:tree2050‍‍‍

最近看了一位16歲考上清華的博主採訪,特別有感觸。

這個姑娘高考總分704分,長得清秀、氣質也很好。

按照常理推斷,這種天才少女學霸,在學校期間應該是老師們捧在手心裡的“香餑餑”。

但是姑娘卻坦言自己高中過得非常痛苦。年級主任非常不喜歡她,認爲她是清北班的一顆老鼠屎。

說她愛美、招蜂引蝶、還說她跟別的男生有不清不楚的事兒。

這些言語上的詆譭和攻擊,讓博主特別痛苦,她說在學校裡無法獲得任何快樂,高三時候瘦到了88斤,完全吃不下飯,很累很焦慮。

她還提到有一次高二升高三的考試,她成績很好,拿了全校第二。但是班主任堅定的認爲她抄襲作弊,哪怕博主反覆澄清,還擺出事實論證自己沒有手機,根本無法作弊,班主任還是不信,專門調取考場監控來找她作弊的證據。

這件事對博主的刺激很大,其他老師對女孩也並不友好,每天上學都會抓她有沒有化妝、有沒有塗素顏霜、有沒有塗眼影、畫眉毛,每天盯着她,說她愛美、不好好學習。

後來女孩考上清華,聽學妹說,老師們開始在班級跟下屆的學生誇博主長得又漂亮,又不耽誤學習。

博主把這件事當一個笑談在說,我看完其實很唏噓。

好在這個孩子心態能及時調整過來,否則任憑焦慮痛苦的狀態持續,別說考清北,身心健康可能都無法保障。

其實每個孩子甚至成年人,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壓力。哭泣、失落、難過都是很正常的。

但孩子能不能走出來,在經歷了逆境、失敗甚至惡性事件後,他是否有情緒復原能力和心理彈性,這纔是最關鍵的。

也就是說,孩子的心理就像是一根彈簧,判斷這根彈簧是否健康,並不是看它在面對壓力時時刻保持“不折不彎”,而是要看它的“回彈力”。

我們想讓孩子身心健康,遇事不慌,真正該抓的,也是“心理彈性”這四個字。今天也想展開跟姐妹們多聊聊。

01.

知乎上有個熱度很高的話題:爲什麼現在的孩子脆弱得很,打不得,也罵不得,不是抑鬱,就是跳樓?

被點贊最多的是一條評論是,“問題大概率出在成長環境上。”

在很多家庭裡,父母會跟孩子講:你什麼都不用做,只負責好好學習就行了。

“好好學習”這四個字太扎心,它時刻在提醒孩子:

你能證明自身價值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習,其它都是偏岔兒,再好也白搭。

一旦學習受到挫折,孩子就會陷入自我否定中,失去了對目標的意義感,心理也會變得脆弱。

我記得央視拍過一部《我們如何對抗抑鬱》的紀錄片,有個女孩讓我印象深刻。

她叫鍾華,像其他高三學生一樣,面對書山題海,壓力山大。

但父母給她加上了另一重壓力,就是不斷詢問比她考得好的。

如果她考了第三,父母沒有任何表揚,而是問:“第一是誰啊,第二呢?”

如果她考了第一,父母還會問:那年級第一呢,你年級排位多少?

鍾華說:每一次父母鞭策自己“還可以考得更好”,就像一個永無止境的目標。而自己就是一頭毛驢,看着前面吊的胡蘿蔔拼命奔跑。

父母把困境中的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拿他跟別人家孩子比,不斷指責、不停控制,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這些只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挫敗感,打擊他那殘存點點的自信。

當低價值感佔據了孩子的內心,他的心理彈性就會越來越差,慢慢成爲一個鬱鬱寡歡,不經風雨的孩子。

02.

英國心理學家過長期實驗發現:人生來便具備一定的心理彈性潛能,並且可以通過後天習得和提升。

這就意味着,孩子的心理彈性水平,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01.讓孩子經歷自然挫折。

很多父母在困難剛出現時,就自己衝上去幫孩子擺平所有問題,這是在剝奪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權利。

孩子的情緒處理和堅韌性格都沒有被很好得到鍛鍊,心理彈性自然會差。

美國心理治療師洛莉·戈特利布曾舉過幾個例子:

有家長曾在孩子沒有選入校隊時就狂給學校打電話抱怨,最後學校補錄了孩子。

也有家長因爲不喜歡校車上的某個孩子,認爲和自家孩子相處不來,就每天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

有家長請老師不要用紅筆批改孩子作業,擔心看到滿篇硃批會影響孩子心情。

但生活中無能爲力的瞬間會有很多,父母不可能替他搞定一輩子,很多事情孩子還是要親身去經歷。

在心理學裡有個著名的“跳蚤效應”。

我們知道跳蚤善於跳躍,輕鬆能跳到一米多高,按自身比例,相當於一個人跳起80層樓那麼高!

可實驗人員把跳蚤關進玻璃罐,再給它加一個透明玻璃蓋。

跳蚤跳起後撞到蓋子上,慢慢它就聰明瞭,能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節跳躍高度。

大約過了一週,當實驗人員把蓋子拿掉,跳蚤卻還維持在原來的高度跳躍,再也沒跳出玻璃罐。

由跳蚤的境遇,可以聯想到孩子,你每一次幫他代勞就彷彿壓得更低的玻璃蓋。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取下玻璃蓋,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然後接納他的情緒。

讓孩子接受生活中的自然挫折是成長的第一步。

比如,外面颳風下雨了不能出去玩,他會經歷失望、焦慮和悲傷,他要自己去承受這些感受,最後克服心理上的不舒服。

這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只有體驗挫敗感,才能知道如何與困難相處。

我們不必故意給孩子製造麻煩,但也不要總是擋在風雨前面。

02.幫孩子轉變看問題的視角。

賀嶺峰老師講過一個事。

他女兒四年級時的期中考試,數學考砸了,但需要家長簽字。

女兒不想讓媽媽知道,就把他拉到一旁,捂住分數讓個簽字。

賀嶺峰一下就洞察了女兒的小心思,沒有要求她把手拿開,而是平靜的商量:“這樣吧,不管考了多少,爸爸保準不說你。”

女兒把手拿開,賀嶺峰一看才59分,他問女兒:“成績好的同學得了多少?”

“100分。”

“有多少個?”

“挺多的。”

聽完賀嶺峰沒有責怪女兒“爲什麼只考了這麼點”,也沒有劈頭 蓋臉的罵她“瞧別人家孩子多爭氣”,而是客觀理性的給女兒做了全面分析:

“這次考試就是一個診斷測驗。那些考了滿分的孩子白考了,但你有收穫啊,一下就診斷出41分的問題來,這考試就是專門爲你準備的,知道嗎?”

他說父母爲了成績對孩子大發雷霆,破壞親子關係,摧毀孩子的自信,是特別不值得的。

父母看待失敗和成功的態度,也會轉化爲孩子的觀念。

如果我們把成績看的比努力更重要,成功看得比成長更重要,孩子就會害怕失敗。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這個世界永遠有無數個看問題的視角,也有無數條路可以走。

不管哪條路堵死了,都無所謂,換條路,我們能走得更好。

03.督促孩子參加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對提升孩子心理彈性的好處太多了,放在後面重點給姐妹們嘮嘮。

據我觀察,身邊愛運動的孩子,很少有鬱鬱寡歡的,他們心態更陽光樂觀。

我翻了一些資料,發現真的有理論依據。

有科學研究發現,運動可以產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可以促進我們神經網絡的更新,讓它產生更好的功能。

人在運動的時候會產生各種積極的神經化學遞質,不光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也讓他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力量,有助於提高心理彈性。

而且體育鍛煉能讓孩子不斷挑戰自我,克服不想做也不願意做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升意志力。

教育學家李玫瑾在一次公開課中說,提高孩子心理彈性最好的方式就是長跑。

她曾把外孫女的奧數班給退了,換成了體能訓練班。

她說因爲孩子在剛開始跑時,可能出現嗓子難受,上氣不接下氣的狀況,但跑熟了就會好很多。

父母可以擇機問他:“你剛纔是不是很難受?”

得到孩子肯定回答之後,可以告訴他:

以後你人生中會遇到很多這種情況,你覺得好像都快斷氣了,胸口憋得難受。

只要你持之以恆,身體習慣了這種缺氧態,痛苦就會降低;如果你不堅持,每次都放棄後重新開始,就會一直這麼痛苦。

通過鍛鍊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是人生必然,堅持下去什麼坎都能跨過去,你也會因此變得強大。

就像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在接受訪談時曾說:

這些寶貴的品質,能讓孩子增強勇氣和自信,克服更多的困難,無論是學習的還是生活的。

孩子有了這種心態,他的人生就會是鬥士的一生,不會輕易被困難擊垮。

03.

我們說,家是孩子最安全放鬆的地方,不管孩子如何,父母首先是看見他的現狀。

讓孩子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學習上遇到什麼困難,父母是可以接得住自己的。

哪怕遇到這世上再大的困難,回到家父母依然能溫暖的接納他。

這種感覺,能讓孩子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來自父母的愛和支持越多,孩子在遭遇逆境後能迅速重整心態,調整策略後繼續出發,心理彈性也會越來越強。

本文系授權發佈,by 小樹媽媽,From 小樹媽媽,微信號:tree2050。本文轉載自公衆號 成長樹,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衆號,這裡有一羣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