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加法容易,作減法很難

圖/黎青

【馬怡然/摘自新星出版社《變數6:宏觀世界奇遇記》一書】

麥肯錫公司做過一個調查。他們問企業老闆:「爲什麼你的員工要跳槽呢?」大部分老闆說:「因爲他們嫌拿的錢少。」再去問離職的員工,大部分員工說:「因爲我沒有受到尊重。」

爲什麼員工會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這和企業家的領導風格以及企業內部文化有關。我見過有的企業專門留出一部電梯供領導使用。我也聽說過有的老闆出差,在入住酒店前,要讓手下先過去試睡。有的企業派系衆多,互相傾軋。在這樣的企業裡,員工當然感受不到平等和尊重。

但更多時候,員工會因爲一件很簡單的事而感到挫敗,那就是他們手頭的工作經常會被打斷。比如,剛要去見一個客戶,突然被叫回去填表;正在寫程式,突然被叫去開會,「對齊一下」。這種打斷讓員工失去了對工作的掌控感,從而變得消極。

很多老闆並不覺得這是個問題。但小的挫敗累積起來,就會變成大的不滿。

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做減法。做加法容易,做減法很難。心理學家發現,這是人類認知模式中的一個固有缺陷。遇到問題時,人們的本能反應是做加法,不是開更多的會,就是制定更多的規矩。無休止的會議讓工作變得碎片化,員工很難把這些碎片拼湊起來,看清完整的圖景。每一次會議都是他無法左右的,每一次會議都是難以預料結果的,至於到底哪次會議更重要,他也說不清楚。既然如此,那就乾脆隨波逐流吧。無休止的規矩往往以方便上級管理爲導向,而不是以幫助一線員工更好地完成手頭工作爲導向。規矩越多,員工反而越難工作。這樣一來,員工就會想辦法敷衍了事。

好工作應該是能夠讓員工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去做的工作。所以,想要創造更多的好工作,首要任務是從頭梳理一下工作流程,減輕基層員工的非本職工作負擔,要讓他們知道,我所關心的只有一件事情,我只要把我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就行。

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工作狀態可能截然不同。我在某市調研時,聽一位當地的官員說,同樣的一羣幹部,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兩種不同的工作狀態。前一種工作狀態是忙於看上級的臉色,猜上級的心思,惶惶不可終日,而且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脆「躺平」算了;後一種工作狀態則是忙着幹自己該乾的事情,知道只要把手頭的事情幹好,就能得到上級的肯定,於是一天到晚忙得腳不沾地,雖然很累,但心情舒暢。

經濟學家經常講激勵機制,他們說了那麼多,總結成一句話,無非是金錢很重要。給錢多,就好好幹;給錢少,就湊合幹;不給錢,就不幹。金錢當然很重要,但金錢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足夠的金錢回報雖能讓人減輕對工作的厭惡,可是,不討厭一份工作和熱愛一份工作是兩種不同的狀態,就像不討厭一個人和愛上一個人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樣。明智的企業家願意提供好工作,是因爲他們對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

《不可思議的年代》裡講過一個故事。巴西的一家家族企業塞氏公司遇到了一場危機。當時,巴西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000%。大企業紛紛倒閉,塞氏公司看起來也難以逃脫這樣的命運。老闆塞姆勒告訴工人,眼前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裁員,要麼降低你們的工資。工人們商量之後告訴老闆,他們不同意裁員,可以接受降低工資,但有3個條件:管理層的工資也要下調;企業的每一筆支出都要由管理層和工人代表共同簽字;如果將來企業賺了錢,要給工人們多分。

管理層同意了。沒想到,企業的面貌發生徹底改變。員工主動承擔額外的工作,有的當門衛,有的當保安,有的當廚師,能給企業省一點錢就省一點。本來是早上8點上班,有一組工人7點就來了,卻發現叉車司機還沒到,於是,這組工人全都學會了開叉車。兩個月後,塞氏公司扭虧爲盈。管理層把工人分成不同的小組,給每個小組更多的主動權,由工人來定工資、定上班時間,甚至定生產什麼產品。塞姆勒說:「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僱用了多少工人,生產什麼產品,但有一件事我知道─我在賺錢。」

當然,提高工資也很重要。這在經濟學中叫效率工資。也就是說,企業僱主提供略高於市場水平的工資,以換取員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很多企業家早就知道這個秘密。如果員工的市場工資是每月5000元,你給他5000元,他會心安理得地上班「摸魚」。那要是你給他每月發1萬元呢?效果也不好。他會覺得一定是因爲我很厲害,所以老闆纔給我這麼多錢。於是,他反而會心氣更高,想要更多。有個企業家告訴我,最有效的是比市場工資多發20%左右。比如,每月發6000元。他心裡知道,這些錢不完全是自己憑本事賺的,而是因爲自己遇到了一個好老闆。於是,他就會格外珍惜這個工作機會。真正激勵員工的是多出的1000元。

爲什麼企業需要創造更多的好工作?因爲企業面對的外部環境越來越複雜。在這種情況下,內部的團隊建設就變得更有價值。我們改變不了外部的市場環境,但可以改善身邊的小環境。有了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到哪個戰場上打仗,企業都有更大的勝算。

經濟學中常講「看不見的手」,意思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個人追求自利反而會促成利他的結果。如果企業只是出於慈善動機去創造好工作,那未必是可持續的。可持續的是另外一種機制。企業要創造好工作,是有另外一隻手在起作用。這隻手可以叫作「握得住的手」,意思是在特定條件下,企業採取利他的行爲反而能帶來自利的結果。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4年6月號】

圖/讀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