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問責”後仍“治不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八年四次點名雲南杞麓湖污染問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6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從2016年至今,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已四次點名雲南杞麓湖污染問題。雲南省在2021年就杞麓湖治理弄虛作假等問題,對29名官員和6個責任單位追責,被稱爲該省“污染治理造假最嚴問責”。但在今天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通報中,杞麓湖水質2023年仍爲劣Ⅴ類。

杞麓湖真的治不好嗎?

354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是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玉溪市通海縣的“母親湖”。

此前被指治污“抱團”造假,如今治理仍然“拖沓滯後”。

雲南省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明確要求,編制“一湖一策”保護治理方案,於2022年底前36個社區採取工程措施實現精準截污,推進流域污水管網全覆蓋,確保2022年底前實現水質脫劣。

然而直到2023年,杞麓湖水質仍爲劣Ⅴ類。36個社區涉及的155個自然村中,仍有61個未建成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污水直排入湖河流。杞麓湖“一湖一策”保護治理方案明確應於2023年底前完成的20個治理項目,仍有13個未完成。

有評估顯示,農業面源污染一度佔到入湖污染物總量的85%以上。通海縣遲遲不撥付農業面源污染專項治污資金,導致項目推進嚴重滯後。

督察發現,通海縣相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使用專項資金5000萬元,應於2022年底前完成。省裡全部專項資金儘管早已下達,但截至2022年11月底,通海縣項目資金撥付率仍爲零。

爲此,雲南省有關部門先後8次通報提醒。截至此次督察進駐,僅撥付建設單位項目資金165萬元,撥付率3.3%。

通海縣第二污水處理廠還在長期超標排放,監測結果顯示,出水總磷濃度爲3.4毫克/升,超《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5.7倍。

入湖河流水質也不升反降。紅旗河、大新河等入湖河流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應於2023年底前完成,截至督察進駐僅分別完成工程進度的30%、38%,水質均由2021年的Ⅴ類下降爲2023年的劣Ⅴ類。

爲攔截農田尾水和生活污水,當地建成28.6公里環杞麓湖調蓄帶。督察發現,部分調蓄帶內水位長期處於高位,降雨時調蓄帶內積水通過興義回灌站、馬家灣村東南側等閘門直接入湖。監測結果顯示,上述入湖水水質均爲劣Ⅴ類。調蓄帶大量積水還存在直排南盤江二級支流庫南河情況,監測結果顯示,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濃度分別爲52毫克/升、6.3毫克/升、0.9毫克/升,分別超地表水Ⅲ類標準1.6倍、5.3倍、3.5倍。

在2016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2018年“回頭看”以及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中,均嚴肅指出杞麓湖水污染治理問題,並批評當地爲達到水質考覈要求,花費數億元搞樣子工程,成了“擺設”,還人爲干擾水質監測採樣環境,造成水質改善的假象。其背後既有官員“關照”匆匆上馬造假項目,又有政商勾結,專家爲造假項目背書。中紀委對此通報,“自然生態污染背後,潛藏着政治生態污染,存在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貪腐問題。”

杞麓湖污染治理滯後今再被批,督察組對此表示,玉溪市對持續推進高原湖泊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極端重要性認識不足,畏難情緒嚴重,擔當作爲不夠,整治措施和整改任務落實不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