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這兩件事,李政道心之所繫

來源:科技日報(ID:kjrbwx)

作者:陸成寬

走進中科院高能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看起來像太極圖的“物之道”雕塑。

這件雕塑作品由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創意,2002年以來一直矗立在高能所大院門口,訴說着李政道與中國高能物理事業的密切聯繫。

10月10日,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慶賀李政道先生九十五華誕”學術報告會在高能所舉行,多位院士專家現場回憶了與李政道先生的過往。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李政道先生爲推動中國高能物理事業發展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心助力中國高能物理事業發展

1956年,國際高能物理研究剛剛進入第一代大型加速器實驗階段,我國就提出了建造一臺高能加速器的設想,但是中國的高能加速器計劃卻經過二十多年“七上七下”的曲折,直到1984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破土動工才真正起步。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中,李政道先生起到了關鍵作用。

“可以說,沒有李先生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就不會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和成功。”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說,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物理目標的選擇到加速器方案的確定,從工程設計到關鍵設備在美國訂貨,從人才培養到工程管理,從物理研究到國際合作,都凝結着李政道先生很多心血。

事實上,李政道支持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

“在幾乎完全沒有基礎的中國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界,建設亮度比美國正負電子對撞機SPEAR高一個量級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在許多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中科院高能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說。

但是,李政道押上了自己的聲譽,全力投入到這項事業中。

他仔細分析了利弊和成敗因素,利用自己的影響,創造各種渠道,花了很大精力推動和組織美國能源部所屬的五個國家實驗室在物理、技術、工程、人才上支持和幫助中國建造加速器和探測器,並親自參與各種討論,協助發現和解決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

此外,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以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等項目的建設,李政道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在王貽芳看來,李政道陪伴和見證了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艱難而又成功的步伐,爲中國的高能物理髮展做出了無人可以替代的巨大貢獻。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一切與李先生幾十年來的幫助是分不開的。”王貽芳說。

多方奔走只爲祖國科技事業後繼有人

1974年,李政道第二次回國訪問。

“他先在上海蔘觀了復旦大學和上海芭蕾舞學校,目睹了當時祖國人才斷檔的嚴重危機狀況。”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張傑介紹。

參觀後,李政道寫下了《參觀復旦大學的一些感想》。

李政道在文中建議:中國要富強,就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發展,要從培養人才做起,下決心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人才隊伍。沒有基礎科學就不可能有科學創造,培養這支隊伍的時間分配可以仿效培養芭蕾舞人才的做法,從少年中選拔,從小培養,有很好的老師對他們進行教育,讓他們在20多歲的時候達到獨立進行研究工作和發揮效率的最高峰。

隨後,李政道通過周恩來總理向毛澤東主席上報《關於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的建議書》。毛主席非常重視這件事,於5月30日接見了李政道,並採納了他的一些建議,促進國內教育事業部分恢復。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第一個“少年大學生集中培養基地”,簡稱“少年班”。這是在特殊歷史階段,爲改變國內嚴重忽視人才教育狀況而採取的一種方法。

然而,李政道認爲,只有中科大“少年班”是遠遠不夠的。“他希望,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以及其他各類人才的狀況,使全國各類人才的培養步入正軌。”張傑說。

1979年,李政道又多方奔走,發起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

“在CUSPEA項目實施的十年間,共有915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該項目在特殊時代打通了中美之間學術交流的渠道,也爲日後兩國間常規學術交流做了必不可少的鋪墊。”張傑強調。

該項目送出的915名CUSPEA學子中,如今已有12位科學家成爲院士,約300多人在國際科學技術組織中任職,100餘人次獲得各類國際科技大獎,400多位成爲高科技發明家和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