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江湖的外商女主管

吳寶兒至今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家屬,讓她體悟到在少子化、親緣淡薄的年代,高塔陵園終將成爲後人遺忘的無主厝。(示意圖/Shutterstock)

自亮麗的舞臺轉身

「我進殯葬業第一個月就摔斷腿,三個月還在撞牆期。朋友都打賭,我絕對撐不久!」萬安生命集團行銷業務部副總經理吳寶兒笑着說。

投入殯葬業十四年,她見證了臺灣殯葬業的起飛與轉型,從刻板印象中滿口橫話、叼煙、嚼檳榔、刺青的「三教九流」,逐漸蛻變成着西裝、暖心、證照化,有制度與使命感的專業工作。

四十歲以前,吳寶兒是外商廣告公司的高階主管。她大學唸的是企管系,因學長的引薦而踏入多采多姿的時尚廣告界工作,一待就超過二十個年頭。踩在時尚的巔峰,創意新穎的她屢獲國際廣告大獎,更帶動品牌業務銷售達到高峰。

在尚未踏入殯葬業之前,她和多數人一樣,對這個產業並無特別的好感。九○年代末的殯葬業,三不五時就會傳出各種負面新聞:到急診室搶屍體、在殯儀館鬥毆打羣架、回收守靈區的腳尾飯牟利……等。

吳寶兒形容她對殯葬業最初的印象:「這是一個黑暗、充斥角力的產業。」

中年轉業,是她生命中意料之外的發展。受好友請託,她毅然接下萬安生命事業機構企劃部副總經理一職,協助處理醫院標案事宜。

「當時我想,我應該可以爲這個行業帶來不同的改變吧!真的是瘋了,纔會給自己這麼偉大的責任。」說起初入行時的天真理想,她忍不住哈哈大笑。

從講英文到烙臺語

懷着雄心壯志投入殯葬業,等着吳寶兒的卻是一連串的挫敗。

以往在廣告公司,同事來自不同國家,中英文挾雜交談再平常不過。

而且身邊的人多半溫文儒雅,談吐斯文。會議時BBcall或手機一定關靜音,嚴守議事規則,就事論事地討論或辯論,不會口出惡言。

除此之外,工作氣氛也相對自由開放,早上不用趕着打卡。

但在傳統且保守的殯葬業,卻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週一至週六,天天早晨八點半準時打卡、必須穿公司制服、腳踩某一高度的高跟鞋。

更糟的是開會毫無效率,對她這個初闖叢林的老白兔來說,簡直無法相信。

吳寶兒生動地形容早期開會時的混亂場景:「每個人都拿黑金剛大哥大,鈴聲此起彼落,主席臺上說話,臺下說得更多。家屬隨時都有要事需溝通、協調,手機二十四小時不得關機、不能漏接任何電話。一個會議最少開三小時,開一整天是常有的事,過個企劃書會議更是達旦通宵。」

當時,殯葬業的風氣相對封閉,主管們都是跟着老闆一起奮鬥打拚天下的「汗馬功臣」,也是情同手足的「拜把弟兄」,女性員工極爲少數,更不用說是女性主管。

「傳統殯葬業有他們自己的溝通方式,而我初來乍到,因習慣常不小心烙出一兩句英文,每每都會飄來異樣的眼光!我也常常聽不懂他們講的臺語,更別說人人皆能隨口一說的俚語,真的是鴨子聽雷,有聽沒懂!」吳寶兒苦笑着回憶道。

一支廣告改變殯葬思維

在此之前,葬儀社做生意都是仰賴地方人士或曾經服務過的家屬介紹,一年要做幾單很難訂定目標,要靠死人做生意,難!

殯葬人員入行門檻低、形象不好,更有許多陋習,例如要給師父、道士、擡棺們名爲「除穢」的紅包,想順利訂到好日子的禮廳與火爐要打通關塞紅包,辦好後事后土公仔也要吃紅,零零總總的都是殯葬成本。

錢難賺,成本外的支出又多,再再讓殯葬業水準難以提升,從來沒有一家公司做過殯葬服務廣告。

當吳寶兒提出要做企業的品牌廣告時,不少人納悶:「這女人頭殼壞掉了嗎?把棺木跟骨罐放在電視上播放,多不吉利、晦氣呀!爲什麼要花錢做品牌廣告?」

然而,這支名爲「用你想要的方式.道別」的廣告,卻翻轉了人們對殯葬業的印象。

故事細數女主角庸庸碌碌的一生,有許多遺憾。小時候沒吃到冰淇淋、沒能和初戀情人結婚、覺得老公陪工作比陪孩子還多、兒子幫她開了冰店結果她卻病倒了……。她很想親手做冰淇淋給孫子吃,但再也沒有機會,沒能健康地走出醫院。

「人的一生中很多事情不能如願,但後事是你最後一個可以圓滿的機會。」女主角人生最後的一場喪禮,幫她實現了夢想。每個來與她道別的人,都拿着一支冰淇淋,化解她的遺憾。

影片中不見棺木、更沒有骨罐畫面,卻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感動了全臺上千萬人,顛覆了社會大衆對殯葬業的負面觀感。

最後,這支出色的廣告不僅讓集團的知名度在一夕之間竄紅,也於二○○八年時報廣告獎項中,獲得金句獎的殊榮與肯定。

「後來,我又說服老闆,既然做了廣告、建立了品牌形象,員工的素養也要跟着向上提升才行。」

二○○七年起,集團明文規定員工不得吃檳榔、拒收受紅包,當時還引發不小的風波。

此外,服務家屬時必需穿西裝打領帶,靈車更要清理得乾乾淨淨的,明碼標價張貼出來以供公議。

這些大大小小的轉變,逐漸洗刷了過往殯葬業的污名,也讓集團年年評鑑都獲優等肯定。

串聯世界的擺渡人

二○○八年亞洲殯葬業蓬勃發展,國際殯葬博覽會每年固定於香港或澳門召開,來自世界各國的殯葬協會與業者彙集於此,交換學習、互相切搓。

萬安生命每年都受邀參與此盛會,分享臺灣市場的經驗,這也使世界各地的殯葬人源源不絕地來臺取經。

吳寶兒自願肩負起開拓國際市場業務及經營海外市場的任務,影響擴及香港、澳門、中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尤其在中國,她親自走過二十一個省、三個直轄市、三個自治區、兩個特別行政區,深耕於中國大大小小的殯儀館及墓園不下三百個。

致力於扮演二岸的陰陽擺渡使者,吳寶兒樂於分享臺灣的人文精神和精緻的殯儀服務,從臨終關懷、初終、接體、告別奠禮,到入厝安家、後續關懷(百日、對年、合爐)等,如何做到「生死相安.圓滿託付」,希望能召集衆人之力共同爲殯葬產業付出心力、創建美好的願景。

用墓園一日學改變孩子的生命觀

吳寶兒至今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家屬,讓她體悟到在少子化、親緣淡薄的年代,高塔陵園終將成爲後人遺忘的無主厝。

比起死後的世界,現在的她,更關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最大的快樂。

近年來,她投身於教育學程,推廣生死教育、傳承殯葬科儀,更提倡「殯儀館/墓園一日學」的生命體驗。

透過一日學的行旅,看着遺體離開冰櫃,她帶領學生經歷洗穿化、入殮、告別、火化、撿骨、安葬等程序,親眼見證人從肉身化爲灰燼,最後迴歸塵土的歷程,期盼能使他們體悟「生命短暫,愛要即時,珍惜所有」。

「教書就是傳承。」吳寶兒表示,兼任教師的車馬費並不多,交通和時間成本完全不划算。然而,當她看見學生們震撼的眼神、喚起生命力的感動,所有辛勞便有了意義。

體驗過人生的終程,更會珍惜擁有的當下。離開教室,相信這些年輕的孩子,自此對生命將有不一樣的省思。

爲將來「被照顧」做好準備因爲不想虛度光陰,過去十年來,吳寶兒陸續拿到兩所國立大學商學院的碩士學位及教育學程。她也考慮再攻研樂齡產業及長照相關的碩士,爲即將邁入此族羣的自己盡一份心力。

爲了準備「被照顧」,她先學習如何照顧人。不但取得照服員證照投入長照事業,也延伸生死服務區塊鏈、協助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規劃銀髮族活動,讓長輩們健康快樂地變老。

「我從來都不想活很久,六十歲就可以離開,因爲我的每一步都走得精彩。」在殯葬業多年,吳寶兒常這樣跟朋友開玩笑。

現在的她,只想把握時間雲遊四海,至今已走遍六十多個國家,希望離開人世的那一刻,沒有任何遺憾。

「我的目標是,在人生最後一刻把錢花光光,做任何事情的當下,對得起自己就好!」她笑哈哈地說。

「曾經不悔,現在不避,來日不急 。」正因生命總會停止,才彰顯出活着的時光無比珍貴!

>>受訪人:吳寶兒/萬安集團業務部副總經理/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及致理科大兼任講師

「請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綁着馬尾的年輕助理招呼着,一看就知道是新進員工。

「跟大主管說我來找她喝咖啡了。」這是多年來我到萬安上課的習慣,總把企劃部當成自己的辦公室。「副總經理還在開會,請老師稍候一下。」當會議室大門緩緩開啓,卻出現一個陌生的臉孔。「楊老師,我是企劃部負責人吳寶兒。」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吳寶兒,她客氣地遞上名片及咖啡,幸好熱情化解了彼此間的尷尬。

二○一一年湖南衛視「天天向上」製作單位找了殯葬人錄製清明節特別節目,希望能展現臺灣文化的特色,吳寶兒居中協調,推薦我擔任特別來賓,之後幾次同臺開啓了彼此的互動。除了殯葬理念一致,我們還有共同的愛好——咖啡,她的喝法蠻奇特的,冰咖啡再附上一杯冰塊,可能與她體質不耐高溫有關吧!

從滿口英文的外商廣告公司,轉換跑道到傳統的殯葬業,她也曾經像誤入叢林的小白兔般困惑、掙扎,甚至逃跑。但她發揮長才,在外以廣告幫企業做行銷,內部則規定員工服務時不吃檳榔、不收紅包、穿西裝打領帶等,重塑殯葬人專業、氣質的形象,後來更把企業觸角從臺灣延伸至海外。從她身上,彷彿看見美麗的白鴿,不惜一切勇敢跳入烈焰中,最終化成更耀眼的鳳凰!

(本文摘自《眼淚的重量》/臺灣東販)

【內容簡介】

站在死亡面前,我看清了生命的意義。

畫下完美句點,才能迎來新生的契機!

她,是個一睡就叫不醒的睡美人,唯有聽到「要去接體了!」纔會從牀上彈起。生平最害怕手機不見,因爲裡頭都是屍體照片。

他,經營一家像極了深夜食堂的禮儀社,吸毒的、被家暴的、有學習障礙的人,都因他的善意而安定下來。「我從不開除員工,除非他們有更好的發展。」他說。

她和她,是棺材店長大的姊妹花。記憶裡,只要大人不在家,家中的「展示品」就成了孩子們玩躲貓貓的遊樂場,一點也不可怕。

他們不只是亡靈的送行者,對憂傷無助的家屬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陪伴者。

在生命殞落的幽暗谷底,他們爲徬徨憂傷的人們點燃一盞盞照亮前路的明燈。

本書由一羣生命閉幕式上的「魔術師(殯葬相關從業人員)」,以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將他們日常工作中觀察到的,許多不爲人知、衰朽、破碎與傷感的人生百態,轉化爲美好莊嚴的祝福文字。讓讀者可以從一篇篇動人的文章中,瞭解到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熱愛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行業,死亡伴隨而來的臭穢與醜惡爲何不曾浸染他們溫柔炙熱的心。

專文推薦精選--釋昭慧法師

伴隨死亡而來的殘破、臭穢與醜惡,會直接產生視、聽、嗅覺的強烈感官衝擊,讓人感到無比窒息。這使筆者不免好奇,面對如上強大的感官衝擊與濃烈的哀傷氣場,那些長年身處於殯葬場域的送行者,是如何「降伏其心,安住其心」的?

蒙敏升老師之邀,有幸於本書付梓之前拜讀本書。此中每位受訪的送行者,無論是分享他們在殯葬場域的生命觀察,還是憶述他們本身的生命故事,都讓我產生歡喜、感動之情。筆者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前述問題的明確答案。

他們之所以能於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情境中「降伏其心,安住其心」,原因在於「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運用實質有效的行動,撫慰了無數哀傷悲苦的心靈。……(略)

好文摘錄分享

★走入江湖的外商女主管

四十歲以前,吳寶兒是外商廣告公司的高階主管,懷着雄心壯志投入殯葬業,從講英文到烙臺語,從自由開放到傳統封閉,她所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當她提出要做企業品牌廣告、一改殯葬業過去給人的不良觀感時,不少人納悶:「這女人頭殼壞掉了嗎?把棺木跟骨罐放在電視上播放,多不吉利、晦氣呀!爲什麼要花錢做品牌廣告?」

她入行時的天真理想「爲這個黑暗、充斥角力的產業帶來嶄新的改變」, 最終能夠實現嗎?

★比整形醫師還困難的工作

入行前兩年,李安琪每天都在擔心明天的遺體不知道長怎麼樣。她印象最深刻的案子是一具流水屍,外觀看起來又黑又綠,妝怎麼樣都畫不上去。

尤其因意外損毀、已經支離破碎的遺體最難處理。不只要想盡辦法蒐集所有屍塊、加以縫補,甚至整張臉都要重做。

即使回家後神經質地不停洗手、刷牙、挖鼻孔,隱隱感覺屍體的味道還在鼻腔,即使經常都得面對歇斯底里、希望能把遺體修復得跟生前完全一樣的家屬,那一句「你比整形醫師還厲害,媽媽比生前還漂亮!」就像她的信仰,時時縈繞在她的耳邊。

【作者簡介】

楊敏升

新竹地檢署法醫

CRT教育訓練團隊顧問

玄奘大學/元培醫大兼任助理教授

出身於司法人員家庭,原本攻讀放射、醫檢領域,最後卻「不務正業」改拿解剖刀,協助法醫研究所和檢察署調查各類爭議案件死者的死因,甚至成立遺體修復團隊,替死者維持生前的美好面容;也因此,旁人總說他很「特別」,但他卻說自己只是個站在不同角度看生死的平凡大叔,但這一看,就看了20年。曾協助處理921大地震、國華航空空難、陸軍空騎旅空難等大事件,也是臺灣殯葬改革推手之一。着有《遺體處理學》、《拼圖者的生命觀察》等書。

《眼淚的重量》/臺灣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