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不均 2030年口腔健康難達標

專家指出,牙科就醫率城鄉差距逐年增大,「2030年全面口腔健康覆蓋」恐難達標。圖爲屏東基督教醫院牙醫看診。(屏基提供/謝佳潾屏東傳真)

牙醫城鄉差距問題連3年惡化,偏鄉民衆愈來愈難看牙。專家擔憂,若城鄉差距不改善,政府將難以達到「2030年全面口腔健康覆蓋」的目標。牙齒問題若拖得太晚,恐怕就只能拔掉,民衆也不容易在80歲時保有20顆自然牙,連帶影響認知、消化功能,造成負面健康效應。

深耕偏鄉服務長達20年的醫療奉獻獎得主簡志成曾透露,偏鄉長期缺乏牙科人力和設備,即便有巡迴巴士,但一天2班次,居民顧着果園、菜園,時間難以配合,尤其碰到採收季節,只能忍着牙痛工作、喝小米酒止痛,最後不得已拜託醫師拔掉,這是都會區遇不到的。

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許恆瑞指出,偏鄉有不少弱勢族羣,時間主要花在工作上,除非是緊急疼痛,否則難以爲了牙齒的定期保養,把工作放下,這是牙科與醫科疾病不同的地方。

牙醫師全聯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偏鄉許多牙醫都是「part time」,沒有固定的醫師在,且不同於西醫特定疾病可以視訊診療,牙科問題一定要動手。令人擔心的是,政府希望2030年達到全面口腔健康覆蓋,也就是每個人都能受到牙科的照顧,如果就醫障礙持續,達成目標的難度就會提高,也怕小問題拖成大問題,得走上拔牙一途,不容易在80歲時仍保有20顆自然牙。

瑞之盟食願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鍾佩珊表示,保有咀嚼功能相當重要。許多肉類都難以煮得軟,若牙口不好,就只能打成泥,長輩的接受度不高,肌肉流失加上蛋白質攝取不足,就會出現肌少症,部分長輩甚至會因一次摔倒就臥牀。

另外,牙口也跟認知功能息息相關,鍾佩珊說,從看到食物、放進嘴裡、咀嚼到吞下,這是連續動作,和喝稀飯差很多,保養牙齒也對預防大腦退化有幫助。若長輩只能吞、不能咬,對胃腸的吸收也是一大負擔,甚至會出現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呼籲民衆一定要重視牙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