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黃清龍》兩種「一中各表」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圖/本報資料

中共高調紀念臺灣光復75週年,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致詞時,再度出現「地動山搖」的用語,引發關注。2015年3月,習近平曾以「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兩者前後呼應,凸顯當前兩岸關係的緊張狀態。

不過自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後,蔡政府迄今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固然大爲倒退,至少就臺灣社會的感受,兩岸並沒有到「地動山搖」的地步。更有專家注意到,5年前習近平說出「地動山搖」時,新華社通稿並沒有出現這幾個字,此次汪洋的講話,新華社通稿甚至整段話都沒有,顯示北京當局仍留有餘地。

雖然如此,眼前兩岸緊張畢竟是事實,否則蔡總統國慶講話就毋須放軟。這也凸顯「九二共識」這個辭彙儘管陳舊了,卻還沒有過時,仍是兩岸恢復對話的「通關密語」。只是面對兩岸新的形勢與臺灣新的民意雙方都需要針對它有新的認識,賦予它新的意涵才行。這當中關鍵的,就在於如何看待中華民國的存在及其內涵變化

今年9月20日,汪洋在海峽論壇發表視訊致詞時,重提「願與臺灣各政黨、團體人士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對話溝通,積極尋求共識。」接着國臺辦連7天刊發「九二共識」答問系列,還原92年香港會談的過程,給人以北京希望回到馬政府時代「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印象,把去年1月「習五點」後消失的兩岸默契找回來。

問題當然不可能如此簡單。當年國共間所謂的默契,其實是「我講一中、你講各表」,北京並不承認「各表」,只是基於兩岸和諧需要,不去公開否認國民黨在臺灣「各表」而已。如今民意與情勢都已大不同,連國民黨內部都對九二共識存有疑慮,北京如果希望臺灣接受「九二共識」,勢不能不面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否則就只是自拉自唱而已。

然而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中華民國」4個字在臺灣,其意涵已經發生變化。一方面認同中華民國疆域及於大陸者,固仍大有人在,但也有越來越多人主張,目前的中華民國起於1949年、疆域只限於臺澎金馬。一個極具象徵意義場面是,今年雙十節許多獨派人士揮舞着中華民國國旗,和蔡英文政府一起慶祝國慶。他們接受的當然是從1949年在臺灣落地生根的「中華民國」,而非1912年在大陸建立的「中華民國」。

這是中華民國內涵的轉變,它反映兩岸分離70多年後的政治現實,某種程度上可說是中華民國把臺灣「統一」了。但其實早在1950年3月13日,蔣介石在革實院演講時就已說過;「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終究隨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言下之意,來到臺灣的已經是一個不同於過去的國家,雖然名稱還叫「中華民國」。今年10月10日當天,Google搜尋把中華民國的建立時間訂爲1949年12月7日,也就是中華民國政權轉移到臺灣的那一天,而非1912年1月1日,看起來似乎更加符合實際

如果說兩岸因爲存在主權爭議,所以需要「一中各表」的模糊空間;同樣地,臺灣內部有統獨爭議,也應當有「一中各表」的彈性空間。兩種「一中各表」並存,看起來很不協調,卻更能反映目前兩岸與臺灣內部的現實。

作者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