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醫療品質比健保更好?北榮院長「陳健保」:不見得

臺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有「陳健保」之稱,他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但健保醫材若和自費醫材無明顯功效差異,不見得要「迎新棄舊」。 圖/林伯東攝影

醫療進步,新的醫材和藥品推陳出新,健保總額有限,醫療院所爲求生存,紛紛力推自費醫療。臺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有「陳健保」的稱號,他表示,爲病人手術是爲解決問題,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但健保醫材若和新型自費醫材無明顯功效差異,不見得要「迎新棄舊」。

被大家叫做「陳健保」卅多年,陳威明秉持「病人安全、長期療效」堅守這8個字原則,病人真正有實際需求,現有健保沒有給付時,纔會考慮推薦自費醫療項目。

臺北榮總院長室外走廊上掛著名家朱振南的書法,上頭寫着「痌瘝(音同通關)在抱」,意思是對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陳威明十分有感,以此勉勵所有臺北榮總同仁。他說,「苦民所苦」,必須把病人的需要放在第一順位。

陳威明從公費醫師下鄉至花蓮首次幫病人開刀,民國84年升任骨科主治醫師至今,在北榮服務已36年,早年來開力的病患多爲創傷導致骨折,隨後他專注骨腫瘤、關節重建等。他說,當時手術都使用健保給付醫材,沒有所謂的自付差額、自費等,大家稱他「陳健保」,其實他並非反對自費醫療,而是以他進行三萬多臺骨科手術的經驗,認爲一切都要看醫學證據。

臺北榮總使用自費項目收入比率,2016年佔比爲21%,緩步上升到現在約25%,自費項目包含門診掛號費100元、急診掛號費200元、病牀差額、醫材、藥品等。陳威明表示,國人很幸福能夠有健保,他並非不刻意反對自費項目,特別已證實效果優異的自費藥品、醫材及治療方式,一昧反對對病人不公平,也阻礙生技產業發展。

陳威明舉例,醫學研究發現,過去的人工髖關節經長時間使用磨損後,其金屬頭對塑膠墊片的磨動容易出現顆粒釋出,引發體內免疫反應,造成髖關節骨骼溶解及缺損,甚至「整段骨頭都不見了」。在臺灣換人工髖關節的常見原因是喝酒或服用類固醇造成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接受手術時平均年齡才50歲左右、相對年輕,且以男性居多、活動力強,日後因磨損、鬆動、骨溶解或其它併發症需再次手術機會高。

「爲病人着想,我親自爲病人請命。」陳威明說,耐磨的陶瓷人工關節於十七、十八年前引進臺灣,他親自至健保署簡報,協助爭取放寬陶瓷人工關節爲自付差額醫材。他指出,這是骨科第一次有自付差額醫材,他爭取是希望對年輕患者有幫助,但超高齡病患未必需要,因爲健保醫材多數可以使用20年以上。

臺北榮總目前規範,80歲以上進行髖關節、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建議使用健保給付醫材。陳威明說,除非患者年紀較輕、體重較重、工作粗重或有其它合理原因,才建議使用自付差額的人工關節,他每個月都會看報表,瞭解全院使用情形,不符合標準的患者,「醫院說不行就是不行」。

許多年逾80歲的病人有商業保險,於是強力要求使用自付差額醫材,但陳威明常向病人說,健保給付醫材已經足夠,足以終身使用。他的原則一以貫之,就算是家中長輩動手術也一樣。他還和長輩說,術後恢復正常行走,省下來的錢可以和家人一起外出旅遊,增進情感,促進臺灣觀光旅遊發展。

對於自費醫材,陳威明印象深刻的是,過去曾有人工髖關節廠商推出金屬股骨頭與金屬髖𦥑材,宣稱最好、最耐用、功能最佳、不會脫𦥑。但他只問廠商一件事:「會不會擔心產生的金屬離子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北榮並未引進,兩、三年後,該產品就因爲釋出金屬離子造成嚴重併發症而全球下架,美國廠商因此賠償逾一千億臺幣。

自費的藥品、醫材品質一定比健保的好?北榮院長:先觀察一段時間才建議

陳威明說,對於自費醫材,他一律先觀察一段時間,發現沒有問題、功效真的優於健保醫材,才建議需要的病人使用,不搶第一例,也不鼓勵同仁使用功能與健保醫材無差異的自費產品及治療方式。面對病人,他很嚴肅,醫師必須對病人負責、保護病人,「這是我人生的態度」。

陳威明強調,若自費醫療項目對患者的功能維持、預後、存活有明顯差異,當然不能反對,但「病人安全、長期療效」是烙印在他心中不變的真理,這輩子入棺前都不會改變。

陳威明雙眼白內障都是身爲眼科醫師的太太執刀,使用人工水晶體沒有花很多錢,但他看得清楚、開車也不會眩光,爬山時也能遠眺美景。他支持健保,但同時也希望健保署給予醫材合理的核價,讓廠商繼續生產或進口,讓民衆有好的健保醫材可用。

陳威明指出,在他「陳健保」的心中,包括國際醫療、健檢及重粒子治療是三個合情合理的自費項目,目前該院擁有最先進的1152切電腦斷層,具有較低的放射劑量,能夠針對心肺進行快速且精準的檢查;已完成300例重粒子治療,初期療效令人滿意。儘管損益平衡仍然困難,但生命無價,北榮將繼續努力前行。此外,對經濟弱勢的病人,每年提供2%的名額,以確保所有需要重粒子治療的病人都能獲得幫助。同時,他很感謝美食街、停車場,目前以上自費收入約佔醫院收入2至3%、一年約7至8億元,對穩定醫院的營運不無小補。他很感謝到臺北榮總做健康檢查的好朋友,因爲不但可以幫助醫院的發展,還可以儘早檢查出疾病,早期治療,檢少健保的支出。

臺北榮總是國家級醫學中心,醫療服務,照顧病人是基本,還肩負教學、研究,培育人才的任務,要確保國家競爭力,維持臺灣醫療領先地位。陳威明說,在量能許可的情況下,發展國際醫療,對醫院營運不無小補,更協助我國建立外交形象、推展醫療軟實力。

陳威明表示,面對自費或健保給付項目有疑慮時,大家可以詢問第二意見,不應該先入爲主認爲健保給付的項目比較差。健保資源有限,應避免不該做的檢查、回診。但在民衆跟醫界自律下,若健保財政仍不堪負荷,政府就得想辦法挹注,民衆也不應該因爲調高一點保費而無法接受,表示抗爭。

醫院營運壓力很大,尤其臺北有許多醫學中心,臺大和榮總是國家級公立醫學中心也位於臺北,很多中南部民衆因爲孩子在雙北工作,家人生病也來臺北就醫,方便照顧,使得點值雪上加霜。

陳威明說,縱使榮總不衝業績,也無法拒絕來自全國各地的重症病人,以臺北榮總骨癌團隊爲例,一半以上來自桃園以南。健保署臺北區業務組已經非常努力管控點值,還是不盡理想。若健保浮動點值每點無法保持0.9元以上,醫院將很難發展,長遠來看,也是民衆的巨大損失。

國內許多醫院可能沒有像臺北榮總有大型美食街、停車場及許多善心企業家支持,點值低落,經營就更困難。陳威明說,健保是國人滿意度高的政策之一,大家覺得健保「俗擱大碗」,就醫又方便。但醫療進步,醫療費用逐年增加是必然,醫界努力照顧病人,等同間接幫助臺灣經濟發展,也期待企業界若有餘力,多支持醫界和健保,讓好醫院繼續經營下去,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臺北榮總院長室外走廊上掛著名家朱振南的書法,上頭寫着「痌瘝(音同通關)在抱」,意思是對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臺北榮總院長陳威明常以此勉勵醫院同仁。 圖/林伯東攝影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