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與華脫鉤?朔爾茨呼籲德企中國轉移至印度,稱印度充滿機遇
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德國作爲歐洲經濟的引擎,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近期,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印度之行引發了廣泛關注,他不僅在公開場合鼓勵德國企業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印度,還表達了深化德印防務關係的意願。然而,德國企業的實際反應以及當前的經濟形勢,讓朔爾茨政府的這一戰略選擇充滿了不確定性。
朔爾茨的印度之行是一次高規格的訪問,他率領了包括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外長、防長等內閣核心成員在內的龐大代表團。在新德里,朔爾茨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了會談,並開啓了第七輪德印政府磋商。朔爾茨在訪問期間強調,印度對於德國企業而言充滿了機遇,他希望德國企業能夠抓住這一機會,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印度。這一表態被視爲德國在對華經濟關係上尋求新出路的信號。
然而,德國企業的反應卻與朔爾茨的期望存在明顯差異。德國西門子公司的CEO博樂仁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儘管西門子希望提升印度市場在公司總體收入中的比重,但現實情況是,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而印度的人均GDP遠低於中國。此外,德國豪華汽車製造商的目標羣體主要是中上階層,而在這方面,印度目前還遠遠落後於中國。因此,博樂仁認爲,德國企業追求的並不是從一個國家遷往另一個國家,而是在已有中國市場的基礎上“做加法”。
這一觀點反映了德國企業在面對中國市場時的務實態度。儘管朔爾茨政府試圖通過轉移業務來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德國企業深知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鏈,對於德國企業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德國企業在面對政府的引導時,往往會更加謹慎地權衡利弊,避免盲目跟風。
與此同時,朔爾茨訪印的議題也引發了外界質疑。與今年4月訪華時隨團的大量企業界高級代表相比,朔爾茨訪印的代表團更像是一次純粹的外交活動。雙方討論的議題雖然廣泛,但缺乏更多的實質性內容。對於朔爾茨政府而言,此時對印度示好似乎更像是在“畫大餅”,畢竟德國國內政治形勢嚴峻,政府支持率低迷,誰也無法保證“紅綠燈政府”能夠撐到去中國化實現的那一天。
事實上,朔爾茨此次訪印的真正目的可能並不完全在於經濟合作。在俄烏衝突持續升級的背景下,歐洲軍備擴充被激活,全球多個熱點地區局勢緊張。而印度作爲俄羅斯軍工的傳統合作夥伴,同時也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冤大頭”,自然成爲了德國軍工企業眼中的香餑餑。朔爾茨政府試圖通過加強與印度的防務關係,來擴大德國軍工企業的市場份額,從而削弱俄羅斯在對印軍貿中的獲利。
然而,這一戰略選擇並非沒有風險。一方面,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不容忽視,一旦盲目轉移業務,可能會面臨市場份額下降、品牌影響力減弱等風險。另一方面,印度市場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也給德國企業帶來了挑戰。印度政府對外資企業的監管政策、法律環境以及市場成熟度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德國企業在印度的發展。
此外,德國經濟當前也面臨着諸多挑戰。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企業降本增效壓力增大等問題使得德國製造業面臨嚴峻考驗。德國大衆計劃關閉本土工廠並大量裁撤員工的消息更是引發了廣泛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府需要更加謹慎地制定經濟政策,避免盲目跟風或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