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足跡
(原標題:追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足跡)
北大紅樓“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主題展覽吸引衆多觀衆。 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本報記者 牛偉坤
五四大街,綠蔭濃密。百年紅樓靜靜矗立在五四大街29號,紅磚砌築,紅瓦鋪頂,樸實莊重。“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覽正在此展出,2000多件展品講述着中華民族的覺醒年代,詮釋着光輝偉業的起點和序章。
展覽着力展現北京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上所具有的獨特地位、獨特貢獻、獨特價值。
6月29日起,展覽正式對外開放。連日來,每天上千人通過集體預約前來參觀,在這棟百年前落成的建築裡,穿越時光隧道,踏着先驅者的足跡,追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路徑,感受百年來的追求與夢想。
“一個德國人說過,五十歲以下的人說他能瞭解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定是欺人之談。因爲馬克思的書卷帙浩繁,學理深晦……”第7展廳裡,一本泛黃的雜誌引得觀衆頻頻駐足拍照。
這是1919年9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6卷第5號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11月,李大釗又在《新青年》第6卷第6號上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下)》。跨越百年,由民間收藏家徐繼珂捐贈的珍貴原件,系統展示着李大釗關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副館長黃春鋒解讀,該文的發表,表明李大釗完成從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
這只是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傳播路上踏出的代表性一步。展廳裡特別展出了李大釗在《新青年》《甲寅》日刊以及他任北京《晨報》副刊編輯期間刊登的部分文章篇名。凝聚着真知灼見的一字一句,點亮了無數人追尋真理路上的明燈。
“新思想的傳播過程真是太不容易了。”東華門街道綜合執法一隊隊員李馮雙是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粉絲,實地參觀的一幕幕帶給她的衝擊和震撼遠遠超過觀劇,“在紛繁的各種主義和理論中,李大釗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是革命家的高瞻遠矚。”李馮雙說,之前只知道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第一人,至於他爲什麼是第一人、馬克思主義究竟是如何傳播的,其實並不太清楚。徘徊在一個個展廳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脈絡在她的頭腦中逐漸清晰,“真理並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被所有人接受,但是真理一定能經住時間的檢驗。”
革命的火種在字裡行間發光,也在課堂中播撒,一批先進分子在熹微的亮光中看到希望和未來。
二層西南角,是紅樓第三十六教室,也是樓內面積最大的教室。暗紅的地板,古樸的座椅,見證了百年前的豪情壯志。1920年,這間教室裡開始飄出一些從未在此前的課堂中聽過的新詞兒,講者慷慨激昂的聲音不時被如雷的掌聲打斷,依稀可以辨認出“唯物史觀”“社會主義”“社會運動”等字眼。教室裡,年輕人的臉上,寫滿了求知若渴,面對這新鮮的思想,他們心潮澎湃,摩拳擦掌,內心涌起不可名狀的熱情和勇氣。
這一年,李大釗被聘爲北大政治學系教授,先後在此爲學生講授《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唯物史觀》《工人的國際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將來》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這是我國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爲正式課程進行講授。“李先生講授這門課程,在當年是件新鮮事物,這門課程無現成教本可循,要自己編寫講義……李先生講課有系統,兼有條理,而且聯繫中外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加以印證,具有高度說服力,所以同學們聽課十分踊躍,座無虛席。”展廳裡,羅章龍的一段回憶錄成爲當年課堂的真實寫照。
按照規定,學生學完這些課程後,還要進行考覈。30展廳裡,兩張試卷陳列在展櫃中。答題人分別是北大學生馬昌民和賀廷珊,成績均爲95分。從試卷上可以看到當年的題目——試述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要義並其及於現代史學的影響。“馬克思是闢新路的持刀者,是歷史上最大的新紀元。”試卷上,賀廷珊在1923年寫下的字跡仍舊清晰有力。看着試卷,清華附中高三學生魏雪把自己想象成了答卷人,對於歷史有着濃厚興趣的她內心有着一份教師情結。“未來,我也要做真理的播撒者和傳遞者。”誓言在年輕的心裡默默許下。
當年,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宣傳,深深吸引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的愛好者和信仰者,鄧中夏、高君宇、劉仁靜……也包括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過的毛澤東。李大釗任圖書館主任期間,圖書館不僅訂購了10餘種中外報刊,還購進了2萬多冊外文圖書,其中,就包括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和關於十月革命的圖書,如德文版的《共產黨宣言》、日文版的《馬克思傳》等。一層東側的登錄室特意展出了部分當年的記錄。
“在這裡,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經過了前期的辯論之後,策劃成立,成爲中國最早的專門研究馬克思的團體;在這裡,李大釗會見了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研究醞釀成立共產黨;在這裡,李大釗發起成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取名‘共產黨小組’……”講解員蔡強富有磁性的聲音在一層東南角圖書館主任室裡響起,三個有氣勢的“在這裡”,是他給講解詞的特別設計。蔡強在講解時發現,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很多觀衆只有碎片化的瞭解。於是,他默默留了心,每次講到相關內容,便會使用一些小技巧來調動起觀衆的熱情和注意力。“只有深入瞭解,纔會發現,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多麼波瀾壯闊,歷史的細節是多麼迷人。”參與主題展覽的講解,對於蔡強有着特殊的意義,“讓我接受了一次精神和思想的洗禮,我非常期待自己也能接受黨組織的考驗,成爲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
“出研究室入監獄 南方兼有北方強”。被“搬”到3樓展廳裡的“亢慕義齋”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寬大的桌子上,四盞老式檯燈整齊擺放,筆墨紙硯一應俱全。一百多年前,李大釗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其他成員們就是在這裡定期舉行討論會、演講會,組織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看着發起成員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中國電影博物館員工班允鵬內心的敬意油然而生,“爲了改變舊中國,他們以救國救民爲己任,探索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付出青春,付出生命,是我們當代人的榜樣!”沉浸在當年的場景裡,大興區安定鎮於家務村書記張廣友若有所思,“作爲基層幹部,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播撒下的火苗在有識之士的勇氣和智慧中越燒越旺,最終點燃了革命的火炬:1921年7月,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思想、以共產主義爲奮鬥目標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胸懷着信念、囑託和夢想,在上海石庫門的旭日裡、在嘉興南湖的碧波中毅然起航。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引領着中國革命澎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