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在古建大省山西,尋樑思成足跡
「兩岸『名』跡」特別策劃。(中新網)
山西大同古城東城牆下,有一座仿古二進院落,中國唯一一座專門紀念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的展館坐落於此。近日,記者探訪大同市樑思成紀念館,尋找樑思成在山西留下的足跡。
走近這座精緻的院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樑思成紀念館」六個大字,由樑思成弟子、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所書。踏入紀念館大門,樑思成與妻子林徽因的銅塑雕像正位於四合院中央。在雕像正後方,展館背景牆上的「大師•大同」,爲觀衆開啓了認知樑思成生平事蹟的大門。
大同市樑思成紀念館。(中新網)
「一代宗師」「不愧山河」「大同調查」「告慰先師」,館內四個展廳以大量文字、圖片、書籍,介紹了樑思成的家世、學識和成就,特別對樑思成「四訪」山西的心路歷程以及到大同調查古建的經歷予以充分展示。
90年前,樑思成一行曾到大同考察,20余天時間,先後走訪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等,爲這座千年古都諸多古建築留下珍貴的測繪圖稿和文字資料,讓諸多「藏在深閨無人知」的中國古代建築瑰寶展示於世人。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樑思成通過廣泛的田野調查和深入的研究,構架了中國建築史的研究體系。
●用腳步丈量山河
「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樑思成曾如是說。
踏入紀念館大門,樑思成與妻子林徽因的銅塑雕像正位於四合院中央。(中新網)
1931年,樑思成加入中國第一個研究中國建築的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在此工作期間,樑思成與他的同事走訪全國各地,對重要古建築遺址進行考察測繪,使中國古建築這一瑰寶終得拂去塵埃,重放異彩於世界文化之林。
二十世紀初期,在遍訪了大半個中國古建築遺蹟後,日本建築史學者關野貞曾斷言中國境內已不存在唐代木結構建築,想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而樑思成與妻子林徽因始終相信中國必有唐代木構建築存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們曾「四訪」山西,終於1937年在五臺山發現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
山西省五臺山佛光寺。(中新網)
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構建築。「除殿本身爲唐代木構外,殿內尚有唐塑佛菩薩像數十尊,樑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拱眼壁有唐代壁畫。此四者(得)一已(可)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我國第一寶也。」樑思成後在《中國建築史》中寫道。
除五臺山外,雲岡石窟、應縣木塔、晉祠聖母殿、廣勝寺飛虹塔等,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
風餐露宿、翻山越嶺,爲調查中國古建築狀況,十餘年間,樑思成、林徽因及學社成員尋訪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00多處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爲其日後對古代建築的研究與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整理和揭示這些豐富的資料,終於使中國古建築脫離原來混沌不清的狀態,首次以科學的清晰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樑思成由此成爲第一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者。
●首站緣何選大同?
1933年9月,樑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同仁第一次奔赴山西,首站便是大同。
大同是南北朝時的佛教藝術中心之一,是遼金兩代的陪都,古剎林立,聞名遐邇。來此考察,早就在他們的計劃之中。
華嚴寺。(中新網)
華嚴寺是此行調查的第一站。在考察中,他們發現,華嚴寺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殿面闊九間,巍然壓臺上,餘輩遽窺全豹,不期同聲驚訝,嘆爲巨構。」樑思成在《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中這樣記錄初入華嚴寺的驚喜之情。
在中國,大多數佛教建築的方位都是坐北朝南,而華嚴寺則是坐西朝東,體現了遼代契丹族「以東爲尊、逐日而居」的生活習俗。
「海內孤品」遼代小木作「天宮樓閣」、金代壁畫、「合掌露齒菩薩」、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殿、中國古建築中最大的琉璃鴟吻……華嚴寺集中了遼金建築、彩塑、壁畫等各類文物,在中國建築史、宗教史和藝術史研究中均佔有重要地位。
調查華嚴寺期間,樑思成等一行人對薄伽教藏殿及海會殿進行拍攝並測量平面。結束後,即刻趕往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之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
考察期間,樑思成對北魏石窟建築進行測繪研究,並完成《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在雲岡石窟中可以明晰地看到,在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入旺盛而有力的外來影響。」身臨其境感受石窟藝術的魅力後,樑思成感慨道。
這一觀點,揭示了雲岡石窟在建築雕刻方面民族化和世界化的特性,及其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重要價值。
雲岡石窟。(中新網)
●告慰先師「重走樑林路」
說到樑思成與大同的淵源,就不得不提及「樑陳方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性規劃與保護,來自樑思成的啓迪。
1950年2月,樑思成和陳佔祥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史稱「樑陳方案」。其所包含的正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它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書。
在北京無法達成的「一軸雙城」夙願,卻在數百公里之外的大同得以實現。大同也因此成爲中國第一座按照「樑陳方案」保護古城的城市。
「大同市在保護、規劃與發展中用科學實踐告慰了先師。在大同古城東城牆外專門成立樑思成紀念館,是作爲大同古城保護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大同市樑思成紀念館主任馬世野說。
作爲一代建築大師的樑思成,用智慧和勇氣保護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精髓,爲後人留下寶貴遺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臺灣古建築研究學者李幹朗沿着樑思成的足跡,到大陸勘察傳統建築,足跡遍及20餘個省份。他以剖面、鳥瞰等透視角度手繪經典古建築,呈現中國建築之美。
「讓中國人能夠了解中國建築,那是樑先生一輩子的心願。我當然不如他,但是因爲我擅長於畫圖,我就想到一個問題:我怎麼樣讓這一個建築物,能夠讓每一個人像一隻蝴蝶或一隻鳥一樣在裡面翱翔。」李幹朗說。
李幹朗曾十餘次走訪山西,在他看來,素有「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之稱的山西,古建築數量最多,歷史發展脈絡清晰。2018年,「穿牆透壁——李幹朗古建築手繪藝術展」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百餘幅手繪作品中就有30幅是山西古建。
近年來,在傳統文化熱潮下,很多古建築愛好者追尋樑思成、林徽因的腳步,尋訪山西古建。2021年,山西省文旅廳推出「重走樑林路」;2023年6月,由知名學者魏新、古建研究者白鬱聯袂撰寫的《重走樑林路:我們的古建考察筆記》一書首發;同年9月,山西文旅部門面向「Z世代」推出「重走樑林路」山西古建創意推介會……
樑思成紀念館同樣吸引着追隨樑林腳步、奔着山西古建而來的遊客。馬世野介紹,每年都有許多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包括專家學者、古建築愛好者等,這裡也是海外僑胞來大同必「打卡」的地方。
今年6月,新加坡華運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良義帶領新加坡百人團走進山西,參觀完樑思成紀念館後的李良義感悟良多,他希望將山西旅遊線路推薦給更多海外華僑華人。
如今,樑思成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爲保護傳承而考察的大同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等古建,已被精心修復和保護,迎來一批又一批遊人。人們不會忘記,近百年前,有幾位虔誠的青年學者曾來過,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高雨晴)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