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逐光擴綠能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追風逐光擴綠能
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一期擴建項目建成投運,成爲全國規模最大的LNG(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國電投和三峽兩個200兆瓦儲能電站成功併網;國信火電首臺100萬千瓦機組、中盛40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年內投產……走進黃海之濱的江蘇省鹽城濱海縣零碳產業園區,放眼望去,豐富多樣的綠色能源項目、綠能應用場景展現出勃勃生機。
“綠色能源已成爲濱海最顯著的發展標識,正在推動‘風光火氣氫’一體化佈局、‘源網荷儲用’一體化發展。”濱海縣委書記吳啓標介紹,濱海縣將發揮港口等級高、風光資源足、空間腹地廣等優勢,全力打造長三角最大綜合能源保供基地。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濱海港零碳產業園核心區的現代化園區已建成投運,已入駐中科融能、唯信科技、中嶒新能源等多個項目,綠色能源呈現集聚發展態勢。
總投資51.39億元的中科融能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及清潔能源領域知名企業的高管團隊聯合創立,在清潔能源核心元器件研製、裝備產業鏈和能源金融領域具備產業化經驗及核心競爭力。
“企業生產的628Ah固態電池是國內首款大容量半固態電池,目前已簽訂大量訂單。”中科融能(鹽城)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付超說,落戶於此是因爲濱海港片區零碳產業園綠電資源豐富、低碳優勢顯著。
離開濱海港零碳產業園核心區,行駛在沿海大道上,可以看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10座藍白相間的LNG儲罐。
“中海油‘綠能港’一期擴建項目建成投運,LNG年處理能力升格達到600萬噸,成爲全國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同時,LNG儲罐背後還蘊藏着另一種清潔能源——冷能。”濱海港零碳產業園運營公司執行總經理梅中海介紹,LNG是超低溫液態天然氣,與空氣、海水等形成溫度差、壓力差後,就能回收能量。
爲擴大落地場景,國內首例冷能綜合利用項目——濱海港LNG冷能交換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該項目旨在通過技術手段將原本被廢棄的LNG冷能回收後再進行分級處理,既可以直接利用中海油LNG氣化器的低溫海水,建設冷水魚養殖等項目,也可以利用LNG冷能建設冷能發電、冷能空分等項目。”梅中海說,項目的目標是建設冷能綜合利用全產業鏈條,全部建成後,每年可釋放冷能35億千瓦時。
鹽城射陽港零碳產業園錨定創建長三角首個全綠電零碳示範園區目標,圍繞“新能源產業+新型電力系統+零碳場景應用”,全力打造綠電應用示範地、綠色產業集聚地、綠色標準策源地。
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陳雙喜介紹,依託風光富集資源優勢,園區已建成近海裝機容量70萬千瓦、陸上裝機容量60.73萬千瓦、集中式光伏電站10.8萬千瓦,年發電量34億千瓦時。下一步還將全力推動150MW漁光互補項目建設。
大豐港零碳產業園實現了綠電物理可溯源,支持企業通過自建分佈式光伏、簽訂長期購電協議(PPA)等模式,形成可溯源綠電供能。
“綠電物理可溯源是產業園的核心競爭力,更是企業叩開海外市場、提升海外競爭力的底氣。”大豐港零碳產業園負責人吳慧露說,目前,園區已成立碳智信公司,與多家國際國內權威機構合作,推動綠電溯源、碳足跡認證與國際接軌,爲園區企業提供零碳全生命週期服務。
爲主動適應地區新能源高速發展和產業綠色升級需求,國網鹽城供電公司不斷推動主幹網轉型升級和主配微協同發展,以達到提升主幹網堅強韌性和新能源消納的目的。
今年3月,國網鹽城供電公司自主研發的“分佈式新能源資源匯聚平臺”正式上線,實現在220千伏主變層級對低壓分佈式光伏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與物理感知,全面提升分佈式光伏“可觀可測可調可控”能力。
海上新能源也是鹽城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地之一。根據規劃,鹽城地區尚有近海600萬千瓦、遠海超2000萬千瓦海上風電和450萬千瓦海上光伏待開發,爲此國網鹽城供電公司正加緊建設新能源沿海二通道北延工程,積極規劃嵌入式直流工程,以此適應地區大規模新能源全額消納需求,同步實現富餘電力電量向蘇南負荷中心的高效輸送。預計建成後,鹽城地區年新能源發電量將增長超800億千瓦時。
“鹽城作爲全國首批、江蘇唯一的碳達峰試點城市,目前,新能源發電量已佔全市用電量的60%左右,成爲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市委書記周斌說,鹽城將在繼續做大做強風電、光伏兩大優勢產業的同時,加快佈局儲能、氫能兩大未來產業,努力打造長三角地區新型儲能產業示範應用集羣。